【名字由來】
聯儲局主席伯南克去年2月時提出,多種減稅措施到期屆滿,政府又要削減公共開支,令經濟增長急速向下,故稱之為財政懸崖(fiscal cliff)。其實財政懸崖一詞的概念,早於上世紀已有人提及。據BBC新聞引述詞彙專家Ben Zimmer表示,1893年《芝加哥論壇報》已提過「財政斷崖(fiscal precipice)」。
1893年,美國經濟進入前所未見的低潮,失業率超過10%,故報章以財政斷崖一詞形容當時景況。Zimmer指出,斷崖一詞已不合時宜,荷李活的懸疑片大熱,而懸疑片一詞「cliffhanger」與懸崖「cliff」有相近意思,且能加強戲劇性,故於1957年,《紐約時報》以財政懸崖形容當時的首次置業者,因他們大多過度借貸,日後還款時「隨時墮入財政懸崖」。
美國人最厭惡詞語
對於財政懸崖這個有相當歷史的詞語,並非人人喜歡。美國Lake Superior State University每年都透過網上提名及投票,選出一堆「被濫用」、「亂用」甚至「冇用」的詞語,並推出年度的「踢走詞語名單」,財政懸崖不單止榜上有名,更被選為2013年度最應該被踢走的詞語,可見美國人對財政懸崖相當厭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