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悼念Charles Rosen - 邵頌雄

蘋果聲色:
悼念Charles Rosen - 邵頌雄

Charles Rosen是一位文學系學者,於普林斯頓大學專攻法國文學,興趣廣博,包括數學、哲學、藝術史、歐洲文學、建築等,於50年代於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法語,其後經常在《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等報刊發表文化評論,內容蕪雜,從華格納的反猶太傾向到法蘭仙納杜拉的歌聲,又從韓波(Arthur Rimbaud)的散文詩到康格里夫(William Congreve)的喜劇作品,都有精闢獨到的剖析;於另一領域,音樂系也有一位Charles Rosen教授,受聘於牛津、柏克萊、芝加哥等著名學府,著作等身,其中的《The Classical Style》,論述海頓、莫札特與貝多芬作品的架構特色及風格建立,被譽為經典巨著,曾獲美國國家圖書獎,其後的《The Romantic Generation》,縱論蕭邦、李斯特、舒曼、孟德爾頌等各別浪漫風格,亦同樣精采。兩位Rosen教授,前者廣博,後者精專,卻竟然是同一人。學術界像Rosen那樣於兩個幾近風馬牛不相及的學科中同時有此成就,實為罕見,故他於1980年被推舉為著名的哈佛大學諾頓詩歌講座教授(Charles Eliot Norton Chair of Poetics)。這位學術界響噹噹的人物,也是一位出色的鋼琴家,留下了不少絕佳的錄音,而且演奏曲目範圍廣泛,從巴赫到莫札特、德布西到玄伯格都有涉獵。
Rosen教授於本月9日離世,享年85。但他絕對不像是這個時代的人──當我們印象中的蕭邦與李斯特,都已是久遠以前的「古人」時,Rosen的老師Moriz Rosenthal不但從學於蕭邦的得意弟子Karol Mikuli,學習能令鋼琴歌唱的絕藝,其後更成為李斯特的入室弟子。是故Rosen可說與Claudio Arrau同輩。2009年印第安納大學出版一部有關Rosenthal的專著,找來Rosen寫序,最為適合不過。

Rosen自7歲便獲朱莉亞音樂學院取錄,11歲開始跟Rosenthal學藝,同時跟Karl Weigl學習作曲。但Rosen認為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鋼琴家Josef Hofmann的演奏。Rosen的風格卻沒見半分Rosenthal或Hofmann的影子,其冷峻的知性手法,一如其文章,反映出具深厚文化背景的才情、高度的分析能力、聰明而博學的魅力。他的演奏就如一場出色的講座,發人深思之餘,也予人一份理性的滿足感。但Rosen並非死心眼的迂腐學究,而是具備名士氣質的風流才子。
然而,蒐集Rosenthal及Hofmann唱片的收藏者,仍大有人在,但特別搜羅Rosen錄音的則少,一來是因為他擅長演奏的,不少都是乏人問津的二十世紀作曲家,例如卡特(Elliott Carter)、馬替奴(Bohuslav Martinů)等,二來是他着重具穿透力的分析、均衡的架構形式、帶學者風範的詮釋,崇尚細緻的變化而避開誇張的對比,貶抑沉溺濫情的音樂語調,學術風味過濃,故缺乏一種令人一聽難忘的吸引力。
即使Rosen的文化評論,在今天凡事講求「公平」、「開放」的價值觀底下,亦被批評觀點過於狹隘,反映一份具結構性的崇優傾向(structured elitism),而且受形式主義所縛,骨子裏的品味極其保守。他的演奏亦同樣以此思想風格為基調。
於彈奏拉赫曼尼諾夫改編克萊斯勒的Liebesleid一類作品時,Rosen欠缺一份應有的跳脫瀟灑,風格局限甚大。當然,他是卡特作品代言人,但筆者則更喜歡他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與《賦格的藝術》,以及貝多芬最後幾首鋼琴奏鳴曲。那是非常細膩的詮釋,當中令人心暖的人情味,也需經一段時間發酵沉澱始領會其動人處,即如英語中所謂的「it grows on you」。其德布西亦與眾不同,不以精巧的音色變化競勝,而以精微的韻律帶出另一番天地。此外,他亦融和了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對蕭邦作品的不同理念於一爐,別具一格的《夜曲》演奏可見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SLGGIeCw6I
Rosen並不是Brendel、Tureck一類以鋼琴家身份為本而兼寫音樂的作家,也不是Donald Tovey一類以音樂學者身份為本而兼作演奏的鋼琴家,而是寫作與演奏雙線平衡發展的奇才,而這兩重角色卻又互為影響,建立出能統一兩者的獨特藝術風格。今天的文化界,能達如此藝術境界、復有此等識見者,尚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