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出來不可思議:旅遊指南說羅馬現存二十二幅卡拉華治奧,每天日上三竿才出動的懶散過客,這裏望望那裏看看,事前毫無預謀,一星期之內竟然得睹二十幅,自己都覺得成績斐然。其中最神奇的是首府博物館,樓下雕塑展廳人頭湧湧,上到二樓畫廊卻水靜鵝飛,《洗禮的約翰》和《算命人》一個圍觀者也沒有,站在伸手可及的距離睇餐飽,有那麼短暫的一刻,簡直懷疑無人問津兼且不設防,掛在牆上的會不會是山寨貨。巴柏里尼宮同樣門庭冷落,大概聖誕佳節期間,心態正常的人寧願購物訪友,也不肯以辛苦賺來的血汗錢換取入門券,看《朱蒂割何洛方納斯的頭》這種具四百多年歷史的高齡殘暴作品。朵利雅龐菲里畫廊位於人流穿梭不絕的旺區,售票處也不過小貓三四隻,和波嘉西別墅人山人海的壯觀場面差天共地──這裏共有六幅卡氏名作,是全球之冠。
當然論擠擁,沒有什麼景點比得上梵諦岡博物館,可幸攜老扶幼膜拜完聖彼得大教堂、再接再厲參觀教廷寶藏的鬼佬蝗蟲,對英年早逝的天才不感興趣,令他們打崩頭的不外米開朗基羅那幅天花板
──如此公然為一個同性戀者集體顛倒,眾目睽睽下奉旨仰視赤身露體的肌男,在天主教徒潔淨無塵的生活裏,應該絕無僅有吧?每回造訪羅馬,都為去不去梵諦岡糾結,當《賓虛傳》或者《出埃及記》高潮戲的茄厘啡,從來不是我的秘密心願,然而藏品那麼矜貴,過門不入實在捨不得,考慮一輪唯有咬緊牙關加入搶灘行列。謝天謝地世界有了互聯網,訂票非常簡單,雖然附加手續費令人咋舌,免卻排長龍日曬雨淋的煉獄式過程,再貴都照付不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