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國在2011年全年的採購金額超過1.1萬億元(人民幣.下同),2012年料金額相若,萬億的採購金額一直成為全球政府要開採的「寶藏」,對於中國政府的緩慢反應,歐盟於2012年尾向中國政府發出最後通牒,就是為中國準備了一份「報復性立法」禮物,以中國企業會失去承攬歐盟成員國基建項目來威脅中國開放採購市場。
每一個國家或地方政府,都有本身採購制度,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財政部部長謝旭人2007年年底代表中國政府簽署加入《政府採購協議》(GPA)申請書,標誌着中國正式啟動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政府採購協定》談判。但中國一直未加入GPA,經濟好的時候,大家還可容忍,近年歐美經濟積弱,尤其歐債問題遲遲未解決,令歐盟國家復蘇之路更舉步維艱。
或拒中資參與歐盟基建
近期歐盟方面決採取「攻」勢,據中國歐盟商會公共採購工作組主席范克高夫接受《中國經營報》採訪時透露,針對中國政府採購的「報復性」立法草案已經完成,並提交歐盟成員國討論,且已取得歐盟議會的支持。
范克高夫表示,這項草案的實質是如果中國仍然不對歐盟國家開放基礎設施市場的話,那麼中國企業也別想在歐盟國家中參與任何基礎設施項目,如鐵路、公路、公共設施、水務等等。若歐盟議會支持立法,中國企業將喪失在歐盟成員國範圍內承攬包括鐵路、水務在內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業務的機會。
歐盟以封殺中國企業承攬成員國的大型基礎設施建設作威脅此招,對於正計劃進軍歐洲的中鐵建集團這類企業來說,影響深遠,此亦令中國政府有所反應。
中國應聲開放三省採購
《中國經營報》報道指,出於緩和事態的目的,中國政府日前向WTO提交了加入GPA的第四份出價,開放福建、山東、廣東三省的政府採購範圍,並再次降低了工程項目的門檻價,然而,這並未達到歐盟以及與其持相近立場的美國等國的預期標準。而對政府採購所限定的範圍不同,則是雙方無法達成協定的主要原因。
根據歐盟委員會的資料,歐盟有價值3520億歐元公共採購市場向外國企業公開,但美國只有1780億歐元的公共採購市場,日本只有270億歐元的公共採購市場向外企公開。一名歐洲委員會官員就表示,該項立法雖然對所有國家都有效力,但主要是針對中國。按照歐盟委員會的計算,中國如果加入GPA,將帶來800億歐元的市場規模。
何謂政府採購協議
【話你知】
政府採購協議(GPA)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一項諸邊協定(相對多邊協定而言,需要與現有的各成員方分別逐一談判並經過各成員方同意之後方可加入),目標是促進成員方開放政府採購市場,擴大國際貿易,由WTO成員方自願簽署。
GPA的基本原則是非歧視和透明,即國民待遇,對內資和外資企業一視同仁。而GPA的涵蓋範圍包括中央政府機構、次中央政府機構以及其他公用事業,但並不是一國所有的公共採購都涉及。
目前WTO成員方共有153個,GPA成員國目前共有4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