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中心:2012悅讀推介

金融中心:2012悅讀推介

在《金融中心》同一個屋簷之下,本版中人的興趣及涉獵廣泛,閱讀的題材亦各自各精采,今次的全年「悅」讀推介,固然有類近財經題材的,但同志題材有之、繪圖本有之。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但我們都相信,即使在社交網絡年代,書本依然是絕佳的精神養份。

《What Money Can't Buy》

本版年中曾寫過美國哈佛教授桑德爾(Michael Sandel)這本新作《What Money Can't Buy》的書評,選其作全年推介,是因為現實中很多活生生的個案,不時提醒我這本書的內容。

市場機制令事件變質

好像最近有經濟大師指,本港最低工資的實施,會養懶人,叫打工仔不思進取得過且過。言下之意似乎是,有了最低工資後,有才能的人便會甘於一世做保安員,而任何拖低生產力的因素,幾乎是十惡不赦。難怪有研究指出,於大學本科讀經濟的人,是各學科中最自私的,因為他們大可說是老師教的。
本書引用了眾多事例,就是要說明,不是事事引入市場機制,就能達致理想的結果,有時甚至會令事件變了質,一貼上價錢標籤,整件事已不再一樣,無論價格的分配多有效率,都事與願違。書中所舉的託兒中心案例叫人印象深刻,託兒中心向遲到接子女放學的家長徵收罰款,滿以為會減少遲到,殊不知卻令家長的罪疚感減少,遲到情況反而更嚴重!
書中不斷重提的另一重點是針對自由買賣,作者認為在一個貧富懸殊的社會,所謂自願交易,往往只是假象。有人願意把自己的器官出售,多因為走投無路為勢所迫。放諸現今香港,相信那些困於連窗戶也沒有的劏房居民,最感同身受。

丘亦生

 

《Thinking, Fast and Slow》

我心目中的Book of the Year,有兩本,非常明顯,呼之欲出,比其他的書,高出幾個頭位,如果今年從頭來過,而我只可以睇兩本書,肯定是這兩本。

鳥瞰人類思想盲點

至於推介,兩本中,我只推一本,不推的那本,是《Black Swan》續集《Antifragile》,更準確應該說是《Fooled By Randomness》的第三集。Nassim Taleb系列,愛的人很愛,憎的人很憎,推介太危險,這裏輕輕一提,純粹提醒同道者:新一集出咗喇。
講番推介那本,叫《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是諾貝爾獎得主,通常我一聽見諾獎作者,身體就自不然很誠實地抗拒看其作品,尤其是經濟學獎。但這一本,朋友力推,我博一博,免費下載一章試閱,驚為天人,竟然是正常人睇得明的,仲要實在非常過癮,馬上買電子版(方便間書和即刻睇),再上網補購紙版(有書香,可放書架)。
好睇,大概因為作者根本不是經濟學者,而是心理學家,把畢生所見所學的精華,灌注入書。我平時看不少心理學書,有些實驗都從別處見過,但單是作者整合的功夫,已值回書價好幾回。如果你想鳥瞰自己(至全人類)思想上天生的盲點,應該放這本在第一位。

宋漢生

 

《The Signal and the Noise》

據說,奧巴馬勝選後一日,此書銷量暴升八倍,我信,因為我也幫襯了一本。十分佩服作者Nate Silver的率性,放棄安穩但自覺無趣的專業,轉行做職業賭徒,竟然也搵到食,之後發覺網上Poker市場轉勢,再「重新發明」自己。
看完本書,對他更敬佩:雖然他憑選舉預測成名,但本書題材廣泛,包羅賭博、天氣、棒球、投資、地震,附註之多,媲美學術論文,但仍非常易入口。
《A Life Too Short》—在Moneyball專欄介紹過,不贅,不過仍要推介,因為這是我今年最喜愛的書。早知結局的故事,還要是悲劇收場,能扣住讀者嗎?作者做到了。借用一個朋友喜愛的講法:不感動不是人。
《The Only Game in Town》—《紐約客》雜誌多年來的體育文章精選,有姚明、米高佐敦、老虎活士(落難前)、長跑的村上春樹、溜冰的關穎珊、巨無霸奧尼爾,也有冷門運動如玩命深山滑雪、「飛躍道」(Parkour,類似龍虎舞師動作,有興趣自己Google),更有幾十年前舊文,例如當年仍是大學球星的Bill Bradley一文,竟預視了他成為NBA球星、以至當上美國參議員甚至參選總統之路。總之,總有幾篇文章啱你睇。
《The Secret Race》—今年體壇風雲人物,不是美斯、劉翔、菲比斯、保特、費達拿,而是落難車神岩士唐。故事雖已落幕,但禁藥事件肯定陸續有來,體育迷不應錯過此書。

姚崢嶸

 

《「沒有東西」送給你》

幸好有拆禮物日(Boxing Day),不然還在苦惱今年要寫哪本書的「悅讀」。其實這份聖誕禮物並非夢寐以求,因為既不是「普選」,亦非梁氏「下台」,卻是近年收到最有意思的一份禮物,皆因「沒有東西」。
《「沒有東西」送給你》是一本繪本書的中文版,原作出自著名繪本大師Patrick McDonnell於2006出版的《The Gift of Nothing》,其時已獲Charles Schulz(Snoopy的作者)譽為最好漫畫作品之一!且蟬聯當年《紐約時報》暢銷書的排行榜。
全書只有短短的300餘字和幾十幅繪圖,簡樸的線條,然精煉的筆觸帶出一個小小的故事:在一個特別的日子裏(當然是聖誕),奇奇想要送一份禮物給牠的好朋友小歐,但小歐好像甚麼都不缺。奇奇費煞思量都不知道該送乜給一個「甚麼都有」的傢伙,最後奇奇想到了一份絕妙的禮物,就是「沒有東西」!而這沒有的東西,可就是一切!
這繪本不但可愛,內容亦深深觸動我們的省思,現代人只會追求表面的物質生活。而多寡、輕重、貴賤、大小成了一切價值的衡量標準。可惜,或者應該說是慶幸,終究有些東西是物質不能替代的。當我們老是以為幸福就是「甚麼都有」,到頭來才會發現,原來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沒有」;當我們在嗟怨「甚麼都沒有」時,其實上天亦已恩賜最好的在我們身邊。
而當你知道要送這本書給誰的時候,幸福已在你手。對呀!這本書可不就是盧太送給我的!

盧先亞

 

《姊妹戲牆》

今年是香港的同性戀不平凡的一年,新任立法會議員、歌星藝人不願再藏在衣櫃裏。對於彼岸台灣,今年也是同性戀平權運動值得標記的一年,當地第十屆同志遊行的遊行人數多達6.5萬人,由十年前只有2000人的遊行一躍成主流社運。同樣是華人社會,台灣同志平權運動成功Come Out的路,到底是如何走過來?
《姊妹戲牆》—台灣作家張娟芬作品是了解當地同性戀運動必看之選。她當過傳媒人,走過社運前線,90年代寫成《姊妹戲牆》,硬橋硬馬批評台灣社會傳統父權,以及唯異性戀獨尊下,女同性戀者如何被異化,社會如何把他們關進櫃子裏。
《愛的自由式》—張娟芬兩本寫同性戀的文集,一本陽剛,一本柔情。本書是張娟芬訪談女同志的溫馨愛戀故事。人人覺得,女同性戀者只是扮男性TB,戀慕受盡傷害的TBG,複製異性戀的關係。張娟芬透過真實故事,為女同性戀者來一個大平反。
《彩虹熟年巴士:12位老年同志的青春記憶》—為了不讓同志戀的歷史被遺忘,台灣民間組織同志諮詢熱線協會走訪12位超過55歲的老年同志,現身口述自己經歷,12人的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記錄同性戀者逾半世紀的縮影。
三本書,記載了台灣不同時期的同志故事,也側面記載台灣的彩虹運動道路一路走來的風景。香港2012年短暫同性戀聚焦過後。期待新一年,香港也孕育出自己的彩虹章節。

凱柏特

 

《我在華爾街的50年》

作者亨利.克盧斯是一位離世多年的古人,其回憶錄《我在華爾街的50年》講述的也是1857到1907年這50年間老得發黃、分外陳舊的金融歷史。
故事陳舊,但不代表其反映的金融本質和人性本質的陳舊。2012年距這本書所描寫的年代已經是100多年了。但這100多年中,歷次金融動盪、風暴以至海嘯等等和書中那50年數次的金融風暴本質上卻完全一樣,都是源自於人類的急功近利、自私、浮躁、虛榮和貪婪本性。
從美國西部開發到伊利運河的修建,從鐵路興起到南北戰爭,從1857年大風暴到1907年大恐慌,一幕幕鮮為人知的金融黑幕,是那麼久遠,又是那麼鮮活。環顧今天的金融界,本質上和100年前完全一樣。多少富甲一方的金融大亨巨賈們,暗地裏幹着多少弄虛作假、操控股價、內幕交易的坑害股民的無恥勾當。然後用賺來的黑心錢豪氣地買下顯赫的銜頭名份,成為社會上令人羨嫉的成功人士,這就是金融界遊戲,就是金錢遊戲。
書中50年的金融歷史最後昭示一個真理:只要人類存在,人類卑劣的本性就永不磨滅,金融風暴就會發生,就會重複發生,就會永不停止的發生。
我已在香港金融界混迹20多年,再過20多年後,我期望能寫下一本回憶錄《我在中環的50年》,我會講述完全不同的金融故事,但會反映同一個道理:金融界,好人莫入。

八道

 

《思考的藝術》

人人都會犯錯,就算行為無瑕,思想總出過亂子,只是理性或經驗,說服了你的大腦勿在最後關頭輕信怪念頭,回航正途而已。
那些怪念頭,零零碎碎,總趁你不留神就走出來。這本瑞士作家、商業書摘公司getAbstract創辦人Rolf Dobelli的作品,就把常見的思想謬誤列出,為它們命名,並提醒讀者如何提防。
看官讀到此文時,正在享受假期,「為何我還要開工!?及時行樂吧!!」不想在紅日後上班的你,會說出以上句子。Rolf就說,切勿亂把明天當作最後一天,因為這樣非常不理性。最平衡的做法,就是每星期找一天視作「最後一天」,去忘情玩樂,他提議星期天。如果工作真的太悶太累,Rolf說,你應該以上班地點作為轉工的最大考慮。
原來,再多的錢,也彌補不了長期和長程勞動的疲倦感。他有朋友在瑞士中了當地的六合彩,買了郊區大屋,欲享受田野美景,又買了名車,心中盤算,自駕來回也很方便,豈料,出城入城的經驗為他帶來的不便,是中了大獎和買車買樓也補償不了的。
若尋究而問,為何要買車買房?他或會用〈稟賦效應〉、〈社會認同〉和〈泳將身材的錯覺〉等來答你。

陳裕匡

 

《香港,醒醒!》

「和諧唔係100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100個人有100句唔同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天與地》經典對白,講人與人互相尊重,即使觀點不同,自己的價值,亦不強加於別人身上。
社會上有一百、一萬種人,用不同方式生活,有人喜歡年薪過百萬,為爭上游而拼搏,有人喜歡回歸自然,做農夫,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都是自由意志的選擇,有何不可?
然而,近年社會怨氣重,充斥挫敗感。我的感覺是,跟真正的和諧,香港似乎是越走越遠。
不同人有不同選擇,不代表對與錯。我認為,不需要互相認同,能夠做到互相尊重足夠好。
首先,尊重不是空談,需要身體力行和付諸行動,包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的同時,不強迫別人認同自己信奉的價值,不干預跟自己選擇不同的人的生活。其次,當生活出現問題,越來越多人的第一反應,將責任歸咎於他人。當人要求別人多於要求自己,便很難有進步,很難認識自己的不足。由別人負責的生活,形同活於別人的陰影,又有甚麼意義?
《香港,醒醒!》訪問了160位代表人物對香港前景的分析,讀這本書,我認為有助調整思維。

方己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