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文化部創新獎香港幸未缺席 - 周凡夫

蘋果聲色:
文化部創新獎香港幸未缺席 - 周凡夫

第四屆文化部創新獎頒獎儀式,與配套舉行的第五屆中國文化創新高峰論壇,選定於安徽滁州市舉行,原因似乎很清楚。滁州於世人印象中,遠不及近代史震驚中外的徐蚌會戰(又名淮海戰役)中的徐州那樣知名。其實,滁州亦確是歷史悠久的古城,考古發現多處新石器時期的文化遺址,足證早於遠古時期,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北宋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便寫於滁州,醉翁亭仍存於琅琊山上(現時「淡季」要登臨此名亭得花入場費80元人民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便是滁州鳳陽人,抗日時19個抗日根據地,其中之一便在滁州。

同時,很多人可能忘記了,中國大陸開放改革過程中,率先採用農業「大包幹」方式,揭開中國農村改革序幕的鳳陽縣小崗村,便位於滁州。不僅如此,年來打造大陸億萬農民「歌頌改革開放、歌頌美好家園、歌頌和諧新農村」的「中國農民歌會」(亦是創新獎獲獎項目之一),自2008年以來,便連續四屆都在滁州舉行。看來這兩項才是選定在此一面積1.33萬平方公里(約為十多個香港),擁有450萬人口的滁州市,舉辦這兩項文化盛事的原因。
文化部自2004年以來舉辦創新獎和創新高峰論壇,目的都明確清晰,在於鼓勵肯定創新在文化發展中的重要性。但這兩項活動過往似乎都很少在港澳台宣傳,直到今年6月第四屆獲獎名單揭曉,香港中樂團研發多年的「環保胡琴」榜上有名,香港才出現「零的突破」。這一屆來自全國各地的提名項目多達144項,最後獲得創新獎的有16項,特等獎的4項,提名獎9項。「環保胡琴」的獲獎,可以說是香港中樂團2001年「公司化」後,得以投入資源去研發樂器取得的重大成果。
這次獲獎,作為提名人的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亦「與有榮焉」;原來去年中秋節,香港駐成都經貿辦邀請香港中樂團到訪成都演出,曾局長臨場欣賞,對樂團全換上43把「環保胡琴」後的音色大加讚賞,由此承諾作為提名人,以「科技創新促進民樂的傳播與發展──環保胡琴系列研發與應用」作為提名項目,結果一擊即中,亦為今年香港電台舉辦的「十大樂聞」選舉,多增了一條候選樂聞。製作胡琴的振動膜蟒蛇皮,稍有濕度變化,琴音就會改變,樂團外遊演出,蟒蛇皮又經常難以通過海關,「環保胡琴」統一採用環保產品PET聚酯薄膜,大大改變了民族樂團整體音色的和諧性,但仍能保持胡琴家族特有的色彩感覺,高音嚴重衰減的問題亦得以解決,可以說是中國民族樂團發展過程中一個重大的里程碑!

文化人最不想面對的事

就今屆獲創新獎的名單來看,大多都涉及「數字化」在文化上的應用,包括運用在圖書館、演藝表演方面,如數字化的《清明上河圖》技術、上海世博會中國國家館展示總體設計。亦有多媒體結合戲曲表演的多媒體音樂劇場《白娘子.愛情四季》,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的掌中木偶戲《金星花──小蘿蔔頭》等。其實,在這幾方面,香港亦不難找出不少成功的例子,辦了四年香港才不致缺席,相信除了因為該項活動在香港被忽略外,更在於提名參加不僅要填寫大量報名材料,還要一再面對評審團的面試,說來是頗為嚴格的,這卻又是從事文化藝術的人最不想去面對的事。

蝦碌現象和騎呢安排

文化部設立此項創新獎,精神態度與執行都嚴肅認真,然而這次在滁州的活動具體安排,卻出現了好些很不專業的「蝦碌」現象。配合頒獎禮於下午舉行的文化創新高峰論壇,請來專家代表40位,但三個多小時的專家代表演講,主講者是誰?講題是甚麼?當晚在滁州大劇院為出席嘉賓而設的「綜藝文藝演出」有甚麼節目?甚至創新獎的背景資料、評審過程、評審專家、獲獎名單等等,在30多頁的「活動指南」及12月7日當天早上頒獎會場中,全都沒有一字交代!更匪夷所想的是,頒發的獎牌上卻無獲獎單位或獲獎者的姓名!
同時,活動舉行的地方是滁州碧桂園歐洲城,出席者入住於城中的鳳凰酒店,頒獎禮與論壇都在酒店內的國際會議中心舉行。很顯然地,歐洲城的支持才是這項活動落戶滁州的最重要原因。這可說是大陸地產項目配合政府文化行為的「互利」形式。此一項目名為歐洲城,在於樓房景觀的設計打造,甚至酒店內大堂的裝潢修飾都着力模仿歐洲。一項提倡鼓勵文化創新的獎項和高峰論壇,卻選在此一明顯只是「A」貨的「歐洲城」來舉辦,如果說是「諷刺」有點言重,那便只能用上粵語的「騎呢」一詞來形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