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川導演的戲,看得不多,《王的盛宴》該是第二次看他導演的電影。為什麼拍楚漢相爭?他的解釋:要拍「歷史的規律」。「在推翻秦朝過程中,劉邦、張良、蕭何、韓信、呂后一批人的命運在歷史上不斷被重複。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都是從平民當上皇帝,而他們身邊都有一批像張良、韓信的人。如果歷史能帶給後世教訓,為什麼我們學到的不是寬容、慈悲,而是更狠地對待同伴。」
好一句,對一起打「江山」的夥伴,祇會用「更狠」的手段對待之。因此,有說《王的盛宴》,說拍的是劉邦,其實是拍毛澤東。陸川說沒這樣想過的。不過,他說熟讀《史記》 《高祖本紀》的毛澤東,對劉邦評價最高。
觀看《王的盛宴》,亦沒想過陸川借古諷今,中國歷史本來就是如此。對歷史,導演可以有新的詮釋方式,透過光影造像、演員對白、鏡頭焦點、剪接出來的效果,呈現秦末漢初英雄豪傑的面貌來。可惜的是,在電影中亮相的眾多歷史人物,面貌含糊,祇有項羽和韓信,略見英氣,劉邦則略欠風騷,晚年的劉邦,漸入瘋狂狀態,其造形接近莎士比亞筆下的《李爾王》。李爾王老來胡塗,把國土分與大女二女,結果差點死無葬身之地。項羽滅秦,把天下分予各路英雄,結果被迫烏江自刎。劉邦,像李爾王晚年失常,卻仍保着江山,不學項羽分天下,反而把身邊親信逐一殺害(由呂后得令行事)。
這該有足夠資料,拍出悲壯的場面來。但導演拍歷史人物劉邦,處理不當,叫一個精神狀況有異常人,快要死亡的劉邦來唸獨白,可有什麼震撼效果呢?如何打動人心呢?唯一帶有感情筆觸是韓信微時的幾個鏡頭,項羽與虞姬的短暫有愛意的眼神接觸。場面調度出色,角色與角色之間竟然沒法擦出火花來。
那麼沉重的一段秦末漢初史實,開拍前對歷史細節考據得那麼認真,從服飾以至起居飲食習慣都做足功夫,電影卻不好看。徒具形式的電影,儘管製作認真,導演認真,演員認真,也祇能到此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