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坦白你會驚:完全自拍手冊 - 卓韻芝

我坦白你會驚:完全自拍手冊 - 卓韻芝

「自拍」是年代產物。這個年代,擁有相機功能的智能手機變得普及的這數年間,自拍的概念和技巧,在人類史上以爆炸性的速度變成通識。手機公司得投資研發自拍鏡頭,好去應付自拍客。在一百年、一千年以後,當這個年代成為歷史,如果人類要憑照片辨認年代的分水嶺,自拍照可記一功。

孤獨自拍客

自拍有許多種,一群朋友自拍、情侶自拍,在這裏不妨集中談談最classic的自拍照:單獨自拍照。
自拍彷彿很自戀,然而這種行為大概來自沉悶,和孤獨。獨個兒的時候,手機變成唯一的朋友,大家用着它消磨時間,或將照片上載互聯網找尋分享—找尋覺得自己並不孤單的證據。許多人自拍,只為了上載,「自拍」跟「社交網絡」兩者共生;人們自拍上載,看看有誰click like或回以評論,就用着這種方法,在這個孤獨的城市裏,證明自己並不寂寞。
自拍意旨背後沒他人手持相機,象徵一種靠近的感覺;「相中人」跟「看照片的人」之間,沒有他人的介入,沒有他人操控照片的結果。省去操縱相機者之後,受眾感到與相中人更加親密。自拍照意味着:「拍攝這幀照片,是為了你。當我凝視鏡頭,當你凝視我的照片,我們看到的,只有對方。」

王菲還不時為自拍照加特效,粉飾一番。

假自戀

「自拍」是否很自戀呢?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自拍的動機可能是純粹的自我傾慕,卻不一定是絕對情況。或者說,單單運用「自戀」並不能解釋一切?許多人在自拍照中看來很自戀,放下相機的時候、在日常生活裏,卻不見得他們自戀;在這個大都會裏,人們依舊不時感到自卑、為了朋輩的一句話而沮喪、面對人群時缺乏自信、自覺社會地位低微、經常性自我討厭、絲毫不感到自己重要……自拍,並沒有使人們真正的自戀起來,並沒有使人們自覺是diva或superstar。有些時候,自拍只因為渴望「向他人呈現自戀的感覺」:渴望投射出自戀的假象,渴望別人認為你自戀,認為你擁有自信、認為你對自己引以為榮、認為你覺得自己美麗。這些一切,也許來自跟自戀恰恰相反的心態——缺乏自我認同感。

漸漸地,自拍成為某種社會風氣和生活習慣,開始產生「只顧自拍而忽略面前朋友」的畫面。坐在餐廳裏,不時看見有趣的場面:當事人請朋友幫自己拍照,照片拍了,當事人認為效果不好,索性自拍。為甚麼會這樣呢?養成自拍習慣的人,對於自己的面孔產生一種既定的審美眼光,在他們的腦袋裏,多出了一個自己—自拍照中的那個自己。惟獨在自拍時,能夠完全操控所得結果,「拍回」那個特定的自己。在許多時候,自拍照遠不及於不自覺一刻被攝入鏡頭的自然美,也不及「朋友幫忙拍照」這事實背後的溫馨感,但是當事人們看見「被拍照」時,尋不回那個心中的自己(自拍照中的那個自己),所以便急於重新自拍。在自拍照中,人們為自己的臉鎖定一個新標準,例如一張三七臉、頭髮被撥至特定位置……自拍,並沒有使人自戀,而是使人對自己產生更多不滿,在看到被拍照時,感到驚惶失措(就是所謂:驚到untag都untag唔切)。
有些時候,縱使朋友們一致認定某張「被拍照」是美麗的,惟獨當事人自己不認同;別人眼中的你,跟你眼中的自己,永恒地存在這種落差。有趣的是,我們經常幹出這種行為:意圖將別人眼中的自己,「撥回」自己所認定的自己。就像當朋友認為我們怎樣怎樣時,我們急着解釋,不欲相信兩者之間的落差是永恒的。

由發哥揸機自拍合照,一定是最美!

自拍照是願望

有些人認為,一般生活照(被拍照)比較誠實,「自拍照」則是營造出來的,是的。但「自拍照」也透露出另一個坦白的事實:當事人在那一刻希望營造一個怎樣的自己。(以下故事經過當事人同意發表)某次在派對中,遠見一位朋友躲在角落自拍,然後上載互聯網。他在派對中是沉默的一位,但在那照片中,他裝鬼臉,彷彿玩得很瘋似的。這一切,透露出他希望別人認為他很crazy,只是於面對真正的人群時,他感到害羞。「自拍照」透露出一個人心中的某種願望,希望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自拍照,只不過是一種願望。

撰文:卓韻芝
藝人。
不用怕,幽默感會救贖你。

逢周日刊登

張馨予將自拍床照放到吳卓羲微博上,願望是戀情公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