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暉:軟綃三尺寄紅淚 - 孟暉

孟暉:軟綃三尺寄紅淚 - 孟暉

唐代詩人元稹有一首《魚中素》詩:「重叠魚中素,幽緘手自開。斜紅餘淚迹,知着臉邊來。」今人讀來,大概會覺得像是猜謎。
此詩說,某位男子──也許就是作者自己──收到了一封折叠仔細的素白帕子,打開之後,其上並無一字,只是浮印着幾抹斜斜的丹色染痕,讓他一下悟到,這手帕曾經為相愛的玉人揩去頰上的淚,帶着從她面龐傳遞而來的餘澤。要想感受這首詩,前提是須了解謎底:帕上的紅痕是女子的淚迹,涉及到往昔女性給心上人「寄淚」表達心意的流行做法。
「寄淚」,聽來多麼不可思議。然而宋人張君房所編《麗情集》中就有一篇以「寄淚」為題的故事。《綠窗新話》據《麗情集》轉錄這則故事,改稱《灼灼染淚寄裴質》:
灼灼,錦城官妓也。善舞柘枝,能歌水調,為幽抑怨懟之音。相府筵中,與河東御史裴質座接,神通目授,如故相識。相因夜飲,忽速召之。自此不復面矣。灼灼以軟綃多聚紅淚,密寄河東人。
故事講述的只是一抹根本沒機會展開的愛情,一個卑微藝妓對於一位士大夫的單方面的眷戀。灼灼史上真有其人,唐人韋莊曾作《傷灼灼詩》,稱其為「蜀之麗人」。「寄淚」故事則交代灼灼是一位官妓,因才藝而名動錦城。她偶然在一次宴會上與御史裴質相遇,彼此一見鍾情,可惜此後便兩地分隔,再無見面的機會。思念讓灼灼「以軟綃多聚紅淚」,悄悄寄給裴質。然後呢?然後就沒有了。顯然她的深情並未得到男方的回報。據《傷灼灼詩》可知,真實的灼灼色衰後貧困潦倒,下場悲涼。
故事的亮點顯然是「以軟綃多聚紅淚,密寄」所戀之人。宋人秦觀、毛滂都曾作詠灼灼的詩詞,秦觀有「紅綃粉淚知何恨,萬古空傳遺怨」之句,毛滂則吟為「密寄軟綃三尺淚」。然而這些敍述會讓今天的讀者困惑:淚怎麼會紅?又怎麼能用「三尺」也就是長長一條柔軟絲絹作為載體把淚水收集在一起?更奇的是淚水怎麼寄送?
其實「紅綃粉淚」這一描寫已經解開了謎底。傳統生活中,女性化妝時流行用紅色的妝粉撲在雙頰上,由此讓頰色秀艷。這種妝粉的主要配料為白色鉛粉與朱砂,成品稱為「紅粉」、「胭脂粉」、「桃花粉」、「芙蓉粉」。一旦女性哭泣,淚水流過臉頰,便會混入紅粉,成為「粉淚」,因此也就被染上了紅色,變成「紅淚」,亦即所謂的「胭脂淚」。這類情況在古人來說頗為常見,唐宋詩詞中每每寫及,如:「手持金箸垂紅淚。」(唐人劉言史《長門怨》)「別酒更添紅粉淚。」(宋人賀鑄《玉連環》)
普通淚水一旦融入紅色妝粉,就變成了文藝的淚水,滴落到哪裏就在哪裏留下霞痕,比如搞得衣袖上彤斑點點:「羅袂濕斑紅淚滴。」(唐人韋莊《木蘭花》)逢到與鍾意之人長久分離的情況,女性在獨自思念的寂寞時刻,最難免讓無聲淚水一遍又一遍洇染巾帕,此際,帕子上就成了淪陷於濕粉的重災區。據《魚中素》詩不難推知,沁了紅淚的手帕在晾乾之後,一抹一抹的淡淡胭脂染痕就如印花一樣駐留在絹面上,不肯輕易消退,勝過千言萬語,道盡了深藏的心迹。由之便生出一種獨特的表達戀情的方式,那就是把迹沁了淚痕的手帕直接寄給鍾意之人,讓對方知道,思念如何折磨得自己淚水流淌不盡:「有情奈無計。漫惹成憔悴。欲把羅巾暗傳寄。細認取、斑點淚。」(宋人杜安世《卜算子》)「西風燕子會來時,好付小箋封淚帖。」(宋人賀鑄《木蘭花》)
因此,灼灼「以軟綃多聚紅淚」並「寄淚」,其實採用的是往昔女性當中曾經長期流行的表達情戀的方式。她用一方手帕反復擦拭自己的淚水,也就是「染淚」,讓混有紅粉的淚痕在帕面上染出一抹又一抹的艷痕,重叠或交織,形成一首淚水寫就的無字詩。
所以,「寄淚」並不是說真的寄送液體的淚水,而是把滿布紅淚印痕的手帕遞送到心上人手中。直到元曲的時代,徐再思《壽陽曲》「手帕」一作仍道是:「香多處,情萬縷,織春愁一方柔玉。寄多才怕不知心內苦,帶胭脂淚痕將去。」曲中的女性認為對方不能體會自己為情所困而經受的心理磨碾,便把染滿了胭脂淚痕的手帕送過去,用活生生的證據進行事實教育。
特定的化妝方法竟催生出意想不到的浪漫,「寄淚」並不是唯一的一例。然而,若不注意到這一細節,會有礙我們體會古人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