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猛龍隊打招呼,秘訣是先看看他們背脊:他們當中有視障和聽障的,制服背面都有列明──名字威武的「猛龍」意思其實就是「盲聾」。這群人永遠看不見終點有多遠、聽不見路上的歡呼聲,卻能夠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馬拉松,更準備於明年挑戰健力士世界紀錄。
馬拉松,用腿跑,用心去完成。
記者:劉嘉蕙 攝影:潘志恆
你眼換我耳
猛龍隊每次出發都是1加1:一個聾啞人士帶着一個失明人士。你聽不見我、我看不見你,就靠一圈彩帶牽着。遙遙42.195公里,形影不離。
健全人士永遠無法想像這有多難。眼睛看不見的人很難運動,如需要團隊合作的踢波、打籃球固然無可能,連獨個兒完成的跑步、游水也易出意外,所以肌肉退化問題很普遍。而聽障人士面對的是另一個問題:賽道他看得到,但遇到狀況時說不出來,令救援工作無計可施,單獨跑馬拉松會有危險。
1加1,讓你眼換我耳,表面上是互補不足,但其實是將難度加倍。所以在最近的賽事,猛龍隊盡量安排每組有一名健全人士當領跑員,負責報里數、斟茶遞水、幫忙意外通報。
爬七百萬人頭
猛龍隊發起人莫儉榮(Kim)是註冊社工,拿過十大傑出青年,13歲開始雙目失明。11年初在廈門馬拉松認識馬拉松教練馮華添(馮Sir),膽粗粗問他,盲人可否跑全馬。他回答,世上沒有能不能,只有你做不做。
做,要做,「我們想告訴人,我們沒有因為殘缺而放棄自己。」Kim馬上籌組盲人跑步團,過程中要找領跑員,想起之前服務過一班聾啞人士,有幾個跑得很快,殘障組合跑步又有意義,猛龍隊就此誕生。「我們有一句口號:失去視力,不等如失去視野;失去聽力,不等如失去毅力。」
2010年成軍,猛龍隊先以短程賽事小試龍刀。馮Sir特別授以「華添呼吸法」,「他會單獨陪每個人跑一段路,示範呼吸的節奏,讓我們聽了模仿。」聾人聽不見,就靠傳紙仔。
雖說是有自信,但同樣有低落時。由於馬拉松比賽有限時,他們試過超時未跑完,大會落閘送人,一度覺得氣餒:「馮Sir問,全香港七百萬人,你覺得自己排第幾?」他們殘障,常自覺排在所有人後面,「馮Sir接着說,七百幾萬人,得二萬人跑完馬拉松,你跑得完,就排在七百幾萬人前面。要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只要雙腳不停下來,就會到達終點。」
「終點雖遠,不會因為我們殘障而搬遠。」
第一次衝擊全馬,猛龍隊選了澳洲黃金海岸馬拉松,因為限時長達(7小時)、道路平坦、易跑。初次挑戰42.195公里,對Kim來說依然是吃力,「是一個匪夷所思的旅程,頭十公里,好輕鬆,我享受黃金海岸的好天氣、自然海風;跑到三十幾公里,不得了,感覺像跌入大海,海水不停沖入口。」
他的領跑員,正職照顧馬匹,見拍檔不妥,「佢當我馬咁拉。」他自不甘怠慢,但體力實在不能負荷,惟有出動念力,「餘下十幾公里,我跟自己說,每一公里都為人生一個最重要的人而跑。第一公里,是馮Sir,之後是朋友、家人,最後一公里,留給我最愛的太太。」完成賽事,他和馮Sir喜極而泣。
馬拉松可以好闊
失明的Kim沒想過自己可以完成馬拉松,馮Sir也沒想過教盲人跑馬拉松。他以前是王牌教練,教出馬拉松冠軍賴學恩和周子雁。警隊出身的他,重視紀律、講求成果,「任何人來拜師,我只要求成績。規定學生一定要跑全馬,跑半馬或十公里都是浪費。」
2011年初帶隊跑廈門馬拉松,認識了Kim及其他幾位盲人跑手,比賽翌日,這群盲人要求多留一天去看當地特色土樓,「我想,盲人點睇土樓?」觸發他思考,盲人有自己的方法看土樓,凡事有時不只得一個結果。Kim想組盲人跑步隊,目標去日本311京都馬拉松,藉以鼓勵當地殘障人士,請馮Sir做正式教練;他坦言,換轉其他人叫,一定不會接,練馬拉松不練速度,有何意義?
一句說話,令他有了新想法。
「Kim同我講,馬拉松好闊㗎呵?叫我唔好唔同佢哋玩。」
「我以前看馬拉松,只有長度,其實可以有闊度。意思是,有很多不同形式及意義。所謂闊度其實是指可以用來陪你重要的人完成又得、完成心願又得。」
10月出征肯雅馬拉松
志在參與,不再執着成績,「學生壓力減少,自然開心多了。」採訪當日,一整個山頭都是猛龍隊的玩笑聲,馮Sir說,初初接觸時,隊員大多沉默,「盲人覺得自己看不見,說話時不會望人,頭耷耷;聾啞人則多數孤僻,公眾場合不會做手語,不想被發現聽不見。」他鼓勵大家站出來,爭取社會注意,「讓其他殘障人士知道後,都願意出來跑,不要收埋玩自閉,跑步始終是好事,又不是賭錢。」
現時最逼切的目標,是明年2月渣打馬拉松,他們已入紙健力士,要申請最多盲聾人士完成馬拉松的世界紀錄,為10月出征肯雅馬拉松做準備。「做紀錄,是希望得到更多市民關注,得到更多資助,讓猛龍隊去幫助非洲的飢民。」「我們想帶出一點,幫人,不需計較自己甚麼身世。殘障人士都可以,健全人士是否應該做多一點?」
猛龍隊:
http://www.facebook.com/hkfearlessdragon
跑步做善事
藝人募捐,可以上東華表演雜技唱歌出寫真;一般人想籌款,有一個更簡單的方法:跑步。由一群中大EMBA同學發起的「跑去您屋企」,2011年底成立,主張以跑步里數換善款:你想捐錢,他們會派出專人跑去你屋企,接收款項,「是做善事,因為給大家一個理由跑步。總沒有理由攤大手板叫人捐錢嘛,所以我們想到將慈善與運動合二為一。跑到朋友屋企後,更可齊齊去食飯飲茶,有聯誼作用。」發起人之一Daniel說。跑幾遠捐幾多,沒有一個規定,通常200元「起跑」,「大致上是捐多啲跑遠啲,最遠廿公里都試過,那人捐了大概5千元。」
看似細微細眼,一年內他們卻跑出三十多萬善款,更與不同社會機構合作。今年8月他們就有一個名為「跑去搞返掂正生書院屋企」的活動,協助修復因颱風而損毀的校園設施,籌得10萬元善款。
「跑去您屋企」:
http://www.facebook.com/running.to.your.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