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程前功課幾乎完全沒有做,拿着本《Time Out》羅馬指南就登上飛機,連着陸後如何出城,都是飛行途中手忙腳亂惡補的,然而不敢辜負前輩賜予的戲蟲美名,乖乖上網調查過逗留期間有什麼芭蕾和歌劇演出。只得一齣不怎麼喜歡的《唐吉訶德》,一頭一尾兩段雙人舞雖然好看,但插科打諢的情節除非熟讀原著,否則乏味無趣,要是有得揀,肯定不會考慮買票。演出地點是聞所未聞的羅馬歌劇院,同行的朋友想了半天約莫記得座落火車站左近,我則毫無印象,為了增廣見識,抵埗第二日專誠去票房詢問──網站設計對使用者極不友善,搞來搞去束手無策,唯有試試臨場碰運氣。
意大利芭蕾舞壇近幾十年簡直乏善足陳,犀利舞者如阿歷珊黛費莉和勞拔圖布里,都選擇離鄉別井赴海外發光發熱,稍具規模的舞團不外米蘭史嘉拉,其他城市名不見經傳。縱使不抱任何期望,見到這座建築物亦嚇一大跳,硬件那麼不上台盤,軟件水準可想而知,說到底羅馬也是堂堂古國的首都啊,盛世時文藝復興帶領潮流,經濟不景穿戴工業依然一枝獨秀,高檔表演藝術的場地,怎會破舊醜怪若此?祖先沒有遺留嘉尼雅那樣金碧輝煌的宮殿,不妨學悉尼蓋一間現代傳奇,單單為了堵住勢利遊客刻薄的嘴巴,也值得投資十億八億裝飾門面吧?看過演出,疑問頓解:舞團比預測體面,失禮人的反而是觀眾,舉止十足十小鎮風味,動不動鼓掌喝采,停不了喁喁私語,院方聲明不准攝影,閃光燈此起彼落。連當欣賞者的基本禮儀都不懂,自然不會對演出場地有要求,羅馬歌劇院大概直到成為廢墟,仍舊被若無其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