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星終極心願是在紅館開個唱,如果沒機會踏上這舞台,是個不圓滿句號,回憶中有遺憾──但求踏足,也不奢望爆滿或加場了,相對而言,亦算卑微。
為什麼一定要登自己夠不上的殿堂?若說「虛榮」,迎接的可能是「實辱」。
世上有加場又加場的藝人,紅星一場動輒數萬觀眾,超時也不肯走,台灣「天團」永遠風騷。好景不常,也有開三面台只得五六七成入座率,送票也沒人來捧場的──如果在戲院小舞台,也許容易滿座,好歹亦熱鬧,紅館大騷,空位稍多已覺冷清,就算敬業為少數人賣力,心中不無感慨。
但場是自己選擇的,心願是自己堅持的,後果並非不可預料,只能自負盈虧。有的還腰斬。
歸根究柢,「明星」愈見零落,技藝出眾更少,憑什麼吸引人家掏腰包購票?不必付鈔也要花上幾小時呀。一些不夠班的,拚命以高難度雜技體操娛賓,但動聽的歌呢?迷人嗓子明星魅力壓台丰姿呢?支撐一場精采表演的實力不足,難怪觀眾們漸漸不把紅館當一回事了,是歌星(或只不過是歌者)死心不息吧。
大家要求高。當然,潛台詞是「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