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派對暢飲,市民切記要適量,以免酒精傷肝。香港藥劑專科學院表示,不少人誤解飲酒前服用「解酒丸」,可飲多兩杯。經調查證實,部份解酒丸成份根本不可分解酒精,呼籲市民不要盲目誤信解酒丸的功效。
隨時越飲越多酒精中毒
該學院與香港執業藥劑師協會抽查市面6款常見的解酒丸,分析藥盒顯示成份功效。藥劑專科學院認可顧問藥劑師雷銘丰指,其中一種成份「葡甘露聚糖」(Glucomannan),屬植物纖維,類似蒟蒻,醫學界從未有證據顯示它具解酒精功效,「最多只係減慢酒精吸收」。有關纖維反可致腸胃不適及藥物敏感等副作用。
有產品標榜葛花、人參、茯苓、果酸及灸草等中藥可解酒,他說,個別中藥或可與西藥相沖,不適合長期病患人士使用,「人參為例,會同心臟藥物如薄血藥相沖,會減低薄血藥物華法林嘅藥力」。另一種解酒藥的常見成份「半胱氨酸」(L-Cysteine),主要幫助服用過量撲熱息痛的病人分解毒素,同樣無臨床實驗證明它可分解酒精。
雷指出,市民若誤以為服用解酒丸後可以千杯不醉,隨時越飲越多致酒精中毒,一旦酒後駕駛,後果更會很嚴重。「有啲唔係咁飲得嘅人以為服食解酒丸,就可以飲多兩杯,外國有個案因為咁飲過量,結果酒精中毒破壞神經中樞,最後死亡」。坊間解酒方法眾多,雷表示,其中狂飲水無助解酒,籲市民飲酒最好適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