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兩位八十後主角,從一位缺乏自信的女孩,憑堅毅的熱誠感動投資者,投資雜誌、咖啡館,提供平台鼓勵年輕人發夢。另一位讀不成書的小伙子,學習拉麵半年便自立門戶,更自家研製麵條和湯底,即使與名氣拉麵店打對台也毫不退縮。因為他們都勝在年輕。
記者:陳芷慧
攝影:潘志恆、陳永威
找投資者鼓勵年輕人
在教會裏認識了鄧家怡(茄而)已數年,在我心目中,她是位大頭蝦,年中多次遺失USB手指等重要物件;沒有在父親的公司當會計後,就不太清楚其正職是甚麼,只知她有時在柬埔寨,不知是受訓還是探望兒童?有時在開會,不知為了雜誌還是咖啡店。只是,談起茄而,弟兄姊妹總覺得她頭頂環繞着一堆雲彩,更笑言:「她又發夢!」
茄而自小缺乏自信,有時候沒有父母一句支持的說話,可以哭上兩小時,所以她說跟夢想扯不上關係。只是曾經想過當記者或老師,父母說這都不是能賺錢的工作,而且明白到在香港當傳媒,總離不開市場導向這原則,難以實踐夢想,因此便放棄。不過,她大學畢業後四出尋求資助,與同道中人辦雜誌《Dreammag》,找來有志當記者的人當義工,在雜誌中報道年輕人夢想的小故事,希望能鼓勵他們勇於尋夢。「我和拍檔本來也是當會計,知道會計不是我兩要走的路,便提議一起辦雜誌。我認為不是要賺一桶金的故事才值得報道,有很多小夢想也很有意義。我們資金不多,所以只能每三個月出版一次,即使我們的讀者只有三千多人,但只要能做好,能鼓勵年輕人,比在大媒體裏工作更有意義。」茄而堅定地說。
白凳繪畫夢想
今天的茄而在洪流中逆向而走,她肯定自己的價值觀,不但辦雜誌,更開咖啡店,餐牌的第一頁,她就寫上「這是一個追夢的過程。」她希望有一個更大舞台推動夢想,店命名為Go Inside,就是希望大家多聆聽自己內心,做回自己。正因為這個不是三分鐘熱度的夢想,感動到投資者為她提供舖位,還有酒店廚師紆尊降貴作為她背後的盾牌。大廚笑言:「我覺得她很有理想,所以即使薪水不及從前的也願意來助她一把。在我眼中她很強勁,經常把不可能的事情辦到。」餐廳的前舖設展覽區,讓年輕人把自己手作仔寄賣,還可以展覽畫作。「我們沒有充足的資金買漂亮椅子,結果買了簡單的白櫈,讓年輕人自由地繪畫自己心中的夢。」茄而表示。剛過去的聖誕節,就有社區團體主動聯絡合辦活動,讓基層兒童在餐廳裏享用聖誕大餐,給予愛和鼓勵。
Go Inside部份員工是聽障或弱聽人士,所以餐桌上都放了紙和筆,方便溝通。「與聽障或弱聽人士接觸,讓我更明白他們的需要。有時在工作上提點他們,他們會誤會因為身體不足致成,情緒變得低落,需要耐心安慰。」這些寶貴的相處經驗,讓茄而更懂得體諒父母的想法。「雖然間中父親會說甚麼燒銀紙等潑冷水話,但現在我不會反駁,因為他們感受不到社會問題所在。」今天的茄而多了一份感恩的心,憑着一顆願意聆聽的心,去感染身旁的人;懂得站在父母立場去「發夢」,明白父母心裏其實是支持她,現在的她只求每一個小夢想,能長出翅膀高飛。
Go Inside(2668 0450)
紅磡都會道6-10號置富都會7樓741號舖
女友一句話 自研拉麵
大圍新開了兩間「打對台」的拉麵館,一間是主打正宗博多拉麵,標榜連葱都是九州進口,一碗盛惠$80。而一對八九十後情侶,卻於對面開設平民化拉麵館,主打學生市場,誰知開舖數月,已有盈利,讓他們喜出望外。23歲的Kazel曾於會考後學習了四年法國餐,「不過,女友喜歡吃拉麵又想做生意,幸好雙方父母都借錢給我們開舖。」覺得冒險嗎?「是很冒險。因我們都欠缺做生意經驗,例如我們不懂宣傳,對台就做得較好。」Kazel說。
其實,他們的冒險不止於此,更在於學習拉麵半年便自立門戶。說實話,要從日本人身上學習廚藝精髓,沒有十年八載也不行,怎能在半年內學有所成?「師傅一般不會教授秘技,倒不如自己鑽研。開店前我鑽研日本食譜,例如豬骨湯,一般只放豬骨加雞,但我還加入大量雜菜,味道更濃香,連客人都大讚我們的豬骨湯鮮甜無比。」的確,喜歡喝湯底的人在此定必會喝至碗底朝天,因為湯底不油膩,同時見濃甜,並非如某些拉麵店般,湯面有層油,濃稠卻不香,吃了半碗已覺飽滯。而這裏的拉麵,麵身正方形,沒有鹼水味,質感爽滑,「因為拉麵的配方也是我在日本網站找到再改良,然後找香港廠商製造,吃起來口感非常煙韌。煮麵時間也經過多番嘗試,最後決定用一分三十秒,覺得最適合我們的拉麵。」他主理的小吃也不錯,雞軟骨炸得香脆,肉中帶骨。你說Kazel的拉麵正宗嗎?不是,但好吃。你說他們是成熟的年輕人嗎?算是,雖然他並沒有在日本跪求大師賜教拉麵秘技,自學半年便自立門戶,卻殺出一條學生市場的血路,$40-$60一碗有誠意的拉麵可在哪裏找?即使面對強勁拉麵館又如何?正如Kazel自言:「我沒有害怕與人打對台,因為自己勝在年輕。」
神座(2613 8819)
地址:大圍積富街57至69號積富樓地下G號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