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早前將馬鞍山一幅臨海政府用地,擬改住宅發展,惹來毗鄰屋苑居民反對,政府現另覓兩幅細地代替,提供近350個中小型住宅單位,較之前增逾五成。
城規會今年初原同意將馬鞍山鞍駿街一幅臨海的政府社區用地,改為住宅發展,但遭附近屋苑如迎濤灣的居民,以屏風樓及阻擋單位景觀為由大力反對,城規會在年中惟有責成有關政府部門,在區內嘗試另覓政府地代替,當中鞍祿街地是考慮之一。
涉348伙中小型單位
經過四個月的諮詢及考量後,規劃署現覓得兩幅原已有社區用途意向的政府地代替,而有關原擬社區設施則會重置在鞍駿街及鞍祿街地皮上。
該兩幅地分別位於恒光街及馬錦街,現各為水務署及渠務署的臨時工地,被徵用至2015年及2016年止。恒光街地盤早前已有非牟利團體申請建一幢綜合社區大樓,提供老人福利設施如安老院、健康護理及康樂等服務,所需樓面約5.8萬多方呎;馬錦街地盤更早已預留作社區會堂之用。
如兩地成功獲支持發展住宅,將提供約348伙平均面積約700多方呎的單位;有關擬設的社區設施可於鞍駿街地盤重置,另社區會堂或可跟鞍祿街擬建的室內體育館合併。至於鞍駿街地,原擬樓高約18至20層,提供約228伙。
沙田區區議員李子榮表示,兩地屬政府部門的臨時工地,只要建議的樓高不會對周邊造成屏風樓效應,他都傾向支持。惟他也承認兩地位置不算太理想,會有噪音污染問題待解決。至於曾考慮建樓、現擬建室內體育館的鞍祿街地皮,他認為區內已有同類設施,政府應考慮作大會堂、室內游泳館及社區綜合大樓等用途。
業界估兩地市值10億
恒光街地盤在西沙路跟恒康街交界、馬錦街地盤在西沙路跟馬鞍山路交界。西沙路是馬鞍山主幹道路,兼上有架空的馬鐵鐵路,兩地樓高卻僅12至18層高,所受的交通噪音影響極大,不容忽視。業界粗略估算,兩地約值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