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畫展,竟引來一席娛樂記者。「女兒平常有跟你練習畫畫嗎?」「你對女婿有甚麼要求?」醉翁之意不在酒,明顯人人都衝着大明星湯唯而來。我想說的是,湯餘銘不僅是湯唯爸爸,也是藝術家,已潛心畫石窟畫禮佛十多年,這篇文章要說的,是他的石窟畫和他筆下的慈悲心。
記者:周燕 攝影:蔡家輝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畫出自己一片天
娛樂記者都在問關於女兒的事,並不太關心他的石窟畫作,主客莊閒調亂了,會不高興嗎?六十八歲的湯餘銘一臉憨厚笑着說:「女兒是女兒的事,我是我的事。事業上是各有各的,問這個,是大家關心,謝謝大家。」他生怕記者聽不明白自己對藝術的看法,又怕自己不會解說,還親自撰寫了一份「談藝錄」供記者們閱覽,滿紙是多年習畫心得。「談藝錄」有這麼的一句:「不管前面是石頭,是野草,還是樹枝,只要我能抓住,就不會掉下去摔死。」這是他藝術家不屈精神的小小總括,只要目標正確,就會拼死堅持創作到底。
湯餘銘七十年代開始從事專業美術創作,直至現在六十八歲高齡還在畫。五十歲以前他畫甚麼?是宣傳畫、油畫、粉畫,作品有《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二十四周年》、《保衞祖國》、《毛主席視察東方紅公社》,盡在為別人而畫,為主旋律而畫,為意識形態而畫。五十歲以後,他找到一片天空,為自己而畫,為熱愛創作的心而畫,禮佛多年,還皈依了,法名妙宇,筆名北雁山人,「那時候信佛之心跟現在不一樣,小時候拜佛,現在研究佛。」湯餘銘還記得在最艱難的日子裏,也捨不得放下畫筆,誇張到:「一邊找米下鍋,一邊創作。」
一觀二悟三自如
九十年代開始,湯餘銘一手行李,一手畫具,走到新疆、敦煌、大足山、四川、山西、河南,甚至遠行至印度,看一個又一個的佛教石窟,造像或慈悲,或莊嚴,或圓或缺,但他無不被工匠的靈心巧手所感動,「工匠們當時的回報或收穫,可能只是一口飯。」說得對,他們絕難想像千年之後,會有個畫家拿筆拿紙來朝聖。對他來說,作畫同時也是歷練,是修行,也是反饋信仰,「不寫生,就不了解,寫生才能了解。照片也拍不清楚,靠照片畫,也不具體。你要寫生,從感性到理性,才能畫自己的東西出來。感性是你看造像後的感覺,理性是從多方面,即從資料、歷史了解每個石窟,然後又回到感性,畫自己的東西出來。」創作過程就是如此這般的看一遍畫一遍,又翻開書本讀石窟歷史,登高一遍再端詳一遍,如此一步一步走進當中的世界,「看了以後感受很震撼,你看了以後也會震撼。開始時,我們是看書打基礎,看到石窟本身,就覺得中國古文化很偉大。」
湯餘銘曾經在山西大同雲岡石窟逗留兩年,為的是畫石窟,那裏有二百多個窟龕,造像有超過五萬尊,北魏興安年間開始建造,依山而鑿的石窟紛陳各種造型,包括飛天、菩薩、力士等,「每看一遍都不一樣,感受也不一樣,你看一下,再看一下,理解也會加深,理解加深就有感受,就知道怎樣畫。」湯餘銘相信做事分三階段,一是「觀」,進入生活;二是「悟」,即靜思;三是「自如」,依照想法實踐,由寫生到畫出感悟經歷了這三階段。如果不親自進入石窟邊生活邊作畫,猶如在水面看魚,永遠悟不出真象。古人雕刻,他作畫,相隔千年,把雕刻轉化成畫,打通兩個時空,「我看到古人一心把造像雕好的佛心,我畫佛也要向他們學習這顆佛心。」
古人懂愛護大自然
湯餘銘還記得第一次看的石窟,就在甘肅麥積山,一百多個洞窟分佈在峭壁陡崖,建於後秦,距今超過一千年。他畫了當中一個菩薩像,面容笑瞇瞇的一臉和善,「它的眼睛往下看,有種很善良的感覺,很平民化,它和你好像在對話一樣,」那處的塑像,很多都是如此微笑的造型,湯餘銘說:「畫四大名山,畫山水也一樣,必須要深入當中。」
要數的還有很多,如重慶大足山的一個六臂觀音,一手捻柳葉,一手持缽,一手握寶劍,一手拿利斧,舉起的雙臂,一手捧日,一手捧月,她叫日月觀音,湯餘銘:「我要畫出她的慈悲、美的感覺。」方法是用水墨畫出陰影和投影部份,把西方作畫重視的三維立體感融入其中,「陰影可以把石頭的厚重感表現出來,傳統水墨畫的勾線畫法過於單薄。」觀音左右本來各站男女侍者,湯餘銘的心思全在觀音上,不必畫的不畫,「可以虛掉的虛掉,不能像拍照那樣,甚麼都有的話,就會抓不住主題。」畫佛令人向善,大足山石窟不只栩栩如生的雕佛刻神,還有女善信放生雀鳥的雕刻,湯餘銘的畫作,就是要表達這顆來自人間的慈悲心,「佛是一種善的文化,佛教文化很平民化,不是迷信,古人在那時候,已經知道要保護大自然。」他的佛筆還伸延到絲綢之路,把敦煌莫高窟第一百九十四窟一個唐代彩塑菩薩轉化成畫,記下其雍容形態。昔日佛教由印度東傳中國,湯餘銘由中土出發往回路走,走到印度,回歸原點,用中國水墨呈現奧蘭加巴德埃洛拉石窟。
「藝術都是相通的。」女兒演戲,今天是炙手可熱的演員,拍的是可以走入藝術殿堂的電影,銀幕上風采照人,但爸爸看女兒還是老樣子,「她很用心很用功,跟平常的女兒一樣。」她從小黏在你腳邊看你畫?「現在也會呀!」她黏你還是媽媽?「我問過她,她說都好。」她會畫畫給你看?「我不怎麼看到,我在外面工作,她在讀書,她老師教她,我不管她。」父女倆從來各自修行,靜靜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小檔案
湯餘銘,1944年出生,生於浙江樂清,七十年代開始一直從事美術創作,虔誠佛教徒,筆名北雁山人,法號妙宇,九十年代開始遊歷石窟作畫。
湯餘銘世界文化遺產石窟畫展
日期:12月28至30日10:00am-7:00pm,12月31日10:00am-4:00pm
地點:香港大會堂一樓展覽廳
入場費:全免
查詢:5139 9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