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傳奇性的歌劇院 - 黃牧

蘋果聲色︰
傳奇性的歌劇院 - 黃牧

【黃牧遊樂】

說過音樂廳的傳奇,其實歌劇院有更多故事可以說。在歐洲,即使在一個窮國家如保加利亞,小國家如斯洛伐克,小城市如奧德薩,都有非常漂亮的歷史性歌劇院,成為那城市最重要的地標。大都市通常有不止一間歌劇院。

有人說世界五大歌劇院應是米蘭、維也納、巴黎、倫敦和紐約,這說法俄羅斯人、德國人、西班牙人,甚至阿根廷人都會抗議而言之有理!
莫斯科的Bolshoi和聖彼得堡的Mariinsky,不論劇院的歷史,設備的規模,及演出的質素都是最高的,不過儘管俄羅斯的芭蕾舞是頂尖級的,它的歌劇則主要用自己的合約演員,和西方大歌劇院都是大約相同的國際明星穿梭演出不同。你可以說它缺乏了國際明星和指揮家的加入,就不免少了西歐歌劇演出的某種魅力。
德國柏林大概擁有最多的歌劇院,倫敦、巴黎和維也納也都有兩間或以上的歌劇院,就算東歐的布拉格和布達佩斯,都有兩間很好的歌劇院。不同的是,倫敦巴黎維也納台上的可能是國際明星,票價昂貴(最高約達220歐元),布拉格台上的則是本地合約演員和舞蹈員,最高票價也許只是60歐元吧?但論演出質素,可一點都不會偷工減料,只是劇院不用付高酬,我們看不到熟悉的明星面孔。
維也納和巴黎在2012年都演Strauss的Arabella,主角都是同一個Renée Fleming:她在維也納大約演了8場吧?接着在巴黎再演大約10場。歌劇是每隔幾天演一場的,她在每場劇之間,還在金色大廳開獨唱會,到倫敦唱女王銀禧音樂會……這就是一個當紅歌手的地道生活模式。同一歌劇儘管同一主角,甚至很多配角也相同,但製作完全不同,台上看的演出也實際不同。
最近旅途中在奧德薩看芭蕾舞,我遭受兩大震盪:古老的歌劇院太漂亮了,可是那天來的雖是莫斯科的芭蕾舞團,觀眾也太少了。音樂是錄音的,但就算馬林斯基的芭蕾舞,尤其是所謂gala concert(其實這類精華戲最好看),也有時用錄音。反而在香港不會用錄音,因為我們不是天天演出便鄭重其事,可是在歐洲,歌劇與芭蕾是日常文化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有更大的普及性。於是看歌劇和芭蕾舞就和看電影差不多。我想這是更正確的態度。
但歌劇院也是國家的「面子」,歌劇是不計成本也要演的。當我們說220歐元的票價太貴時,其實這張票的成本可能是雙倍。製作成本和巨星薪酬都太高了,但在歐美,有很多所謂「歌劇之友」團體支援演出,他們也許是政府(歐洲的情況,「面子問題」),也許是大機構,甚至是富有歌劇迷的捐獻(這點美國人最慷慨,捐贈也可扣稅)。我們買了貴票,其實佔便宜,不聽何待(唉,儘管票價仍然太貴)。
在歐洲,一些歌劇院是城市地標,其經費沒有政府的支持絕難維持。莫斯科的Bolshoi剛耗巨資重修得美侖美奐,聖彼得堡也有一間漂亮的bolshoi(大劇院之意),這個沙皇的宮殿城市裏大劇院太多了,這樣好的戲院竟不常演出,太浪費了。常演的劇院(也兼音樂廳)按重要次序是Mariinsky(Kirov)、Mikhailovsky、Conservatory、Hermitage theatre……在夏季可能一天有三場《天鵝湖》在演對台。聖彼得堡的人口只有500萬吧?只是莫斯科的四分一,但演出多過莫斯科:聖彼得堡的夏季可能是歌劇和芭蕾舞藝術最密集的城市!Mariinsky有老劇院也另有一間音樂廳(concert hall),後者也可以演歌劇或芭蕾舞。這裏通常每天演兩場戲,分配在兩個場地演!
柏林的演出場地可能是世界最多,因為以前有東、西柏林之分,現在原來各自的場地都一直保留下來繼續發展。東柏林的劇院是更漂亮的歷史性建築物:像菩提樹下大街的國家歌劇院,而西柏林的劇院則都是戰後東西分治時另建的。漢堡和慕尼黑的歌劇院也很有名,還有前東德的德累斯頓。小鎮Bayreuth更已成名勝,是因為這裏有華格納當年親自設計的歌劇院。每年夏天的Bayreuth Festival吸引了全球華格納迷來朝聖:他們不是來看戲,是三位一體聖典。我早在74年去過,聽了克拉巴指揮的《特里斯坦》,最大的感受:這不但是最好的音樂,也是那種氣氛。天氣雖熱,大家穿禮服來看戲。劇院像大教堂。
意大利每個大城市,即使去到西西里,也有地標規模的歌劇院。意大利最著名的歌劇院是米蘭的La Scala:這裏的傳統和歷史最顯赫。威爾第也住在附近,據說他病危時樂迷自發地把馬路路面放上厚厚的稻草以減低馬車通過的噪音,讓大師好好休息:這也是斯卡拉歷史的一部份。大歌劇院的歷史,最輝煌的一面應是「有多少名劇在此首演」。這方面斯卡拉的首演太多了。
歐洲歌劇引領風騷,但全球節目最精采的一間歌劇院,也許竟是紐約的大都會(The Met)。這裏樂季長,通常能羅致最好的明星,芭蕾舞則由ABT擔當。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最著名的歌劇和巴蕾舞的明星:是的,明星都其實在跑碼頭,但誰都會選擇大都會的檔期。在南美,布宜諾斯艾利斯的Colon歌劇院也非常有名,我一再過其門而不入,是雖數訪卻始終沒碰上它的檔期。
(本欄逢星期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