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謬絕倫】
關愛基金督導委員會以為有獨立大門的單位,環境較差,因此以「門內有門」來界定劏房,結果被轟荒謬。委員之一張國柱承認,討論定義時,大家都不知道影響多少人,「家發覺原來面對嘅情況係,都唔少人咁樣」。
有獨立門環境或更差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服務幹事吳堃廉指,有獨立大門的劏房,並非等同「高檔劏房」,反而環境可能更差;單是葵涌區,就約有三分一劏房擁有獨立門戶。
他明白關愛基金幫到基層人士,劏房也確難下清晰界定,但「一道門又好,兩道門又好,都係一啲基層人士需要嘅津助」,不必讓「N無」人士變成「N+1無」。城市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謝永齡直指,有關政策只利便執行者,多於着重「N無」人士需要,政策僵化,定義荒謬。扶貧委員會委員兼立法會議員馮檢基批評,政府既要幫「N無」人士,不應再為居住環境設立限制。
關愛基金「為居住環境惡劣的低收入人士提供津貼」,明年4月8日截止申請。若符合資格,一人戶可獲3,000元,二人戶6,000元,三人或以上住戶8,000元。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