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之後,內地網民迎來了短暫的陽光,網民踴躍舉報貪官與中紀委「有案必查、有腐必反」的宣示遙相呼應,掀起一股網絡反貪潮。但是,隨着官方媒體開始批判網絡反貪的民粹化、類文革,隨着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立法規定網絡實名制,內地網絡又要面對寒流、面對嚴冬。
議政網民受影響
其實,由於網民舉報貪官涉及的層級越來越高,甚至直指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當局已是騎虎難下。官方媒體突然轉軚,顯然與此有關。是的,反貪不能靠政治運動,要靠制度,但是,在權力來源及監管制度缺位之下,網民的舉報及監督就是反貪的利器,一旦危及高層政治人物時,官方輿論的轉向反映當局的反貪只是葉公好龍。
巧合的是,全國人大常委會也在此時加快網絡實名制立法,昨日聽取了《關於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草案)》的說明,其中最受關注的是網絡將實行後台實名制,即網民發佈信息時可以自選別名或昵稱,但在網站註冊登記時必須提供真實姓名、身份,匿名的用戶將不予註冊或發言。
全球最早實行網絡實名制的是南韓,但今年8月被法庭裁定為違憲。而且,首爾大學的調查也顯示,實名制實施五年,網絡論壇的平均參與者減少71%,但誹謗跟帖數量從13.9%減少到12.2%,僅減少1.7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實名制影響最大的是網民議論時政的熱情,是言論自由,對減少虛假信息的發佈幫助不大。
對中國來說,網絡監控的嚴厲已出神入化,實不實行實名制,既不影響當局是否拘捕發表異議的網民、不影響官員是否跨省拘捕網民,也不影響網上左派、右派的大腕級人物,真正影響的是數量龐大、有心議政又膽識不足的網民,而他們跟進事件的熱情,往往會左右事件的結局。當局吃定了這批網民,就可大振五毛黨的聲勢,達到整肅網絡輿論的目的。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