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是土,特別窮,但人都愛唱歌;唱歌,能有那麼一點時間,讓你忘了你獃在的地方那麼苦。」內地新民謠音樂人張瑋瑋這樣形容西北大地上的人與音樂的關係。他成長的地方叫白銀,一個西北小城市,四野空空,不是風沙就是礦場,把寂寞都注入人的血脈裏,張瑋瑋曾經撰文說:「越是寂寞的地方,音樂就越受歡迎。」
記者:周燕 攝影:楊錦文
純粹的社會主義
這天,張瑋瑋拿着手風琴、郭龍拿着鼓、小河拿着結他,來到牛頭角獨立音樂表演場地「Hidden Agenda」,準備晚上的演出。
張瑋瑋邊拉手風琴邊唱《米店》,唱着唱着,拍檔郭龍加入,歌聲純樸有力量:「三月的煙雨飄搖的南方,你坐在你空空的米店,你一手拿着蘋果一手拿着命運,在尋找你自己的香……」這三個七十後音樂人是樂隊「美好藥店」成員,「美好藥店」被譽為內地實驗性與顛覆性最強的音樂團體,其中張郭二人識於微時,今年推出唱片《白銀飯店》。不看張瑋瑋文章,別說所在,大概連白銀是個地方也不知道,談到故鄉,三人起哄:「在大陸也沒有多少人知道!」張瑋瑋對白銀又愛又恨,「它離蘭州一百公里,不是自然形成的城市,國家一聲令下,找到礦,就像玩網路遊戲般,把人自這地方搬到那地方,在這個地方放下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又放下一個人……」白銀這城市,就是如此這般建出來的。
在10月29日的「蘋果聲色」專欄,樂評人馮禮慈這樣寫:「如果你從沒聽過中國當代民歌/民謠,你錯過了不少好音樂。」他特別推介《白銀飯店》這張唱片,認為其歌曲靈氣、聰慧、純樸,又滿是詩意,並認為張瑋瑋、郭龍不但沒有模仿西方民謠歌手,更散發獨有的「中國泥土感情和東方樸拙氣質。」也有樂評人形容他們的音樂很憂鬱,張瑋瑋說:「我們是寫不出高興的,那種地方就是那種感覺──空空的。」《白銀飯店》的歌都在北京寫成,少年成長經驗和西北風光人情一直影響他們的音樂。白銀是個工業小城市,張郭二人的父母在工廠裏打工,他們倆住在家屬區,十二三歲便認識,上同一所中學,音樂陪伴他們度過了許多寂寞夜晚,張瑋瑋回憶:「晚上我們沒甚麼地方可去,我們打開床,買啤酒,在那兒喝酒。他沒有鼓,我家有一個鐵皮垃圾桶,他打垃圾桶,我彈結他,在那時候開始玩音樂。」郭龍說:「它就是那麼大的一個地方,晚上卻甚麼也沒有,所有人都擠在一個地方。」張瑋瑋補充:「而且是特別純粹的社會主義,就是所有人一起上班,一上班,房子全層都沒有人,只有小孩與老人,然後到下班時分,所有人都回來,都走在同一條路上。」
歌詞像首詩
生活雖然刻苦,但他們眼中的西北人卻個性奔放而堅強,蒼涼記憶全來自天氣和自然環境。張瑋瑋說:「從中國西北到俄羅斯再到捷克,人喜歡的音樂都偏向憂鬱一點,這都跟這一大片地方的氣候、歷史有關,他們的生活都不是舒適的。到了南方如上海、福建,音樂都是熾熱的,是茶餘飯後的音樂,很輕鬆的。」《白銀飯店》有首同名歌,如此唱:「擱淺在白銀飯店,最愛你的那些人們,來到你的陽臺下面……」白銀飯店真的存在,他們曾經在飯店當伴奏,看盡九十年代小城市裏的男女們,在舞池內尋找愛情,在亢奮與寂寞之間徘徊。
他們的歌詞像首純樸的詩,就算沒有音樂襯托,只把歌詞念出,無論是《水手》一段:「我披上時光的外套,像模仿水的沙子,我看見被玷污的世界,在遠處漂浮……」還是《秀水街》一段:「我的前程未知,你的美麗還在高處,送我寒冷無數,掛滿無棗棗樹……」也自有一番引人入勝的節奏。張瑋瑋說他不是詩人,填詞常常感到為難:「寫詞是特別痛苦的事情,音樂不具體,好比某幾個音,如果它的輕重感覺很好,就特別舒服,但是你要把它寫出來,就寫不出來,我沒有辦法形容那種感覺,所以有時我覺得寫歌詞沒多意思,不如音樂給人的感覺那麼大。」
不想音樂被定位
張郭二人跟小河在北京認識,大家都是從家鄉老遠跑到北京尋夢的年輕人。
小河跟張瑋瑋在同一商場促銷樂器,然後認識了。小河原名叫何國鋒,來自河北邯鄲,玩的音樂風格更特別,如歌曲《Ma Ma》和《So Ma Hang》,吟唱的是如「so ma la sang sa ge li lang cei」之類的聲音,而不是歌詞,其獨特唱腔給觀眾帶來很大驚喜。有樂評人形容他唱的不是音樂,而是聲音,小河這樣回應:「不要聽他們,每個人都可以有每個人的看法,你要自己聽才知道。音樂是挺直接的,聲音本來就找不住,很多解釋都是片面的。」他的音樂的確難以概括,如《老劉》這首歌,旋律竟混雜京劇、天氣預告、廣播劇等的聲音,以襯托歌曲主角老劉的孤獨生活,再唱出:「老劉,七十多歲,平時一個人住,很少下樓,也就是去買買菜,他有個女兒,偶爾,來看看他……」孤獨的老劉,最後跳樓身亡。
他們的音樂被歸類為中國新民謠,但他們不喜歡被定義。張瑋瑋覺得這三個字:「挺儍的!還有,我不特別喜歡西方民謠,Bob Dylan還好,唱功很不錯,音樂方面我喜歡更猛的,如Nirvana。」小河則說:「是帽子。你說新嘛,那都是跟老的音樂有關係,跟以前的經驗,以前的民謠有關係。你說的新民謠,過兩天,就變民謠。音樂盛載的東西更重要。」張瑋瑋說:「小河有些音樂運用了中原老音樂的旋律,如《腳步聲陣陣》、《廢梁》,那都跟河北、河南的音樂有關係。我覺得河南豫劇音樂最厲害,連說話也像旋律。」小河父母很喜歡傳統戲曲,他從小受其影響,對於梵音、古謠等傳統音樂充滿濃厚興趣。張郭二人的西北鄉土記憶揮之不去,郭龍說:「感情和情緒是小時候的,已經留在身體裏了。」張瑋瑋很喜歡西北民謠,寫歌時總不自覺受其影響,好像他特別喜歡Fa和So中間的音階,「從小就聽到,用到的時候特別舒服。」
問小河喜歡張郭二人的音樂嗎?小河直言:「我更喜歡的是人。」三個七十後,最珍惜的不是音樂上如何突破,如何在樂壇留名,而是彼此共同度過可一不可再的日子,小河說:「在北京,我們這些人,同時在一個地方,相遇了,大家一起做音樂。那個年代的東西不可以複製,別的地方,別的城市再也不可以有這些人。這個很難忘,是整個的青春。」小插曲,話說訪問尾聲,我三番四次要求他們望鏡頭拍張大合照,三人眼神總不一致,小河甚至說:「把眼睛合上,才最有唱歌的感覺。」拍照嘛,只留影不留聲,小河這樣說,真有性格!
美好藥店小檔案
張瑋瑋跟郭龍同是1976年生,來自甘肅省,兩人分別住在白銀兩個相鄰的工廠家屬區,一起成長一起玩音樂,九十年代在北京尋找音樂夢,曾是樂隊「野孩子」、「IZ」、「美好藥店」等成員。
小河,原名何國鋒,河北邯鄲人,1975年出生,曾入伍,音樂風格破格而另類,實驗味道很強,九十年代跟志同道合組成「美好藥店」。父親是中藥師,他從小在藥店成長,「美好藥店」的名字來自對童年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