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東豪專欄:你蠻我險

蔡東豪專欄:你蠻我險

忠實讀者的朋友告訴我,我常用一些詞語,是獨特標記。當局者迷,我說不出是哪些詞語,但作為一個企管人和評論人,我希望讀者留意到,我很在意一個概念──生產力。從社會到企業到個人,生產力是進步的泉源,缺乏生產力的進步總是短暫,始終會露底。我管理企業,以至管理個人,時刻提醒自己生產力的重要性。

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發表一份報告《China's Productivity Imperative》,指內地經過30年經濟改革,生產力跟發達國家之間仍有數十年的差距,甚至落後於泰國、摩洛哥、哥倫比亞等國家。所謂內地經濟奇蹟,主要得益於大量勞動力和資金投入。過去30年,內地經濟受惠於由農村轉到城市的勞動力,以及政府以政策和資金投資於基礎行業。
根據安永報告,內地生產力黃金時期是2001至2007年,農村人口源源不絕湧入城市,政府和外資大力投資,加上政策支持,令內地生產力高企。這段時期,歐美經濟暢旺,成為中國貨最大市場,世界工廠之名不脛而走。2008年金融海嘯是分水嶺,內地生產力開始下降,雖然政府施盡百寶刺激經濟,希望以投資推動經濟,但過往奏效的手段,近年明顯失靈。安永報告以數據分析,確證一些我們已知道的東西:內地以金錢推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已走近盡頭。

淡友唱淡 次次跌眼鏡

唱淡內地像狼來了的故事,淡友過去不停提出不同理據,指出內地政經模式種種不是,內地大崩潰指日可待,每次都空手而回。內地經濟在懷疑眼光中繼續向前,淡友眼鏡全跌爛,公信力無存。淡友理據是錯,抑或理據沒錯,只是估錯時間?我傾向相信是後者,內地政府政策效率奇高,藥到病除,加上政府彈藥威力大,即使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增長模式,也可以繼續一段長時間。再者,用金錢換回來的時間極之寶貴,有了時間,很多不合理事情也有可能變為合理。
內地政經條件雄厚,政府依賴蠻力,證明可克服包括生產力倒退的難題,其他國家沒法模仿。問題是,這一次有否不同,會否是狼真的來了?抑或內地能否又以蠻力過關,再打碎內地淡友的眼鏡?以我管理的工廠為例,生產力代表命脈,假如生產力開始倒退,這種兵敗如山倒的壓力沒法可擋,不管使出甚麼蠻力。當然,很多我們做不到的事情,內地政府也有辦法妥貼地做到。
幾年前,內地工廠經營環境改變,政府政策支持工人工資上升,同時修改勞動法例,多方位保障工人福利和權益。以前工廠和地方政府關係好,萬事有商量,今日牽涉到工人問題,一定公事公辦,甚至矯枉過正。我不是說笑,港商遭客戶拖數三幾千萬人民幣,報公安要慢慢排隊;三幾個工人在工廠前大聲叫喧,即使是無理取鬧,公安火速殺到。

工資逐年升 蠶食盈利

工資上升條數好易計,例如工資代表工廠營業額20%,過去幾年工資每年平均升幅約20%,每年對純利率衝擊是4%。換句話說,工廠坐着不動,工廠每年純利率不見4%。對很多工廠來說,4%是純利的全部!
所有成本不變,單計工資上升,純利率每年不見4%,工廠應對方法,主要靠兩招:把成本轉嫁予客戶,即加價,或提升生產力。歐、美、日經濟低迷,內地經濟也放緩,客戶本身也有困難,關於加價,工廠難以啟齒。根據安永調查,只有1%被訪工廠能全部轉嫁額外成本,43%承認不能轉嫁任何成本,即近半工廠「硬食」上升的成本。加價無望,工廠剩下唯一武器是生產力。
工廠提升生產力方法,包括自動化、電腦化、改變產品設計、改變生產以至供應鏈流程等,大有大做,小有小做,因工廠而異。我的經驗是,最初時候基數低(即以前沒多大注意生產力),突然間工廠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生產力明顯有正面反應。對於廠商,感受到生產力上升,這感覺甚high,不過跟所有令人high的事情一樣,這感覺不會長久。

逆市擴軍 谷起生產力

不長久原因是改善生產力會從容易進入困難,好像肥佬減肥容易,不過減了幾年後,減肥開始困難,再要減的話,要試一些進取方法,這些方法可能不奏效,甚至有副作用,失靈時或有負面影響。經過多年改善生產力,大部份工廠fit到劉德華身形,怎減?
到了這地步,惟有試一些非循序漸進的方法來刺激生產力,有人甚至使出不按牌理出牌的方法。以內地經濟為例,單一招政府主導投資可能不夠,再投進資金的回報越來越見不到,政府須忍痛,接受經濟增長放緩,經濟須由投資型轉型至消費型,這過程不會好受,經濟和政治壓力也會很大。至於我的工廠,我們過去一、兩年決定兵行險着,在淡市中擴充生產規模,表面上逆市而行,其實這樣做,全為了生產力。
經過幾年操fit,我們身形已近劉德華,再谷的效用不明顯。同時,我們對生意前景有信心,員工在淡市中仍有鬥志,我們行的險着,是以規模來提升生產力。這一、兩年建廠期同事加倍辛苦,假如我們能夠按部填滿新增的生產規模(這是一個很關鍵的「假如」),生產力將會明顯地提升。文中這幅相是精電新建工廠的外貌,機器現開始安裝,2013年第二季開始投產。這招是否行得通,我會在現場報道。

蔡東豪

精電逆市而行,假如事與願違,周邊一直不看好的人會齊聲:「抵X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