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贊成 料提高回報

學者贊成 料提高回報

【做法平衡】
外滙基金另類資產上限比例維持於三成,但增加投資的彈性,學者及投資界均認為恰當,相信明年投資氣候會較今年明朗,增加多元化投資有利外滙基金提高中長線回報。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表示,外滙基金並非主權基金,法定目標是維持貨幣穩定,故外滙基金諮詢委員會若最終決定維持另類資產上限,不超過累計盈餘三分之一比例,仍可透過彈性調整組合,騰出空間作額外投資,他個人覺得是合適而平衡的做法,惟公眾對外滙基金投資策略看法是偏向保守抑或更進取,要視乎市民各界意見。

投資氣候漸趨明朗

隨着美國財政懸崖有正面發展,內地經濟有谷底回升迹象,歐債沒有惡化訊號,他相信「2013年是合適入市時候」,較高風險的資產回報表現有望更佳。
康宏証券投資及資產管理董事黃敏碩亦同意,今年末季市場的風險胃口趨增,預期明年投資氣候會更見明朗,有利高息回報多於避險資產。
至於私募或對沖基金回報,則很視乎投資者是否「揀啱」項目,但整體而言,若外滙基金增加另類資產投放,按理有助提升其中長線回報。
按金管局公佈,今年第三季外滙基金投資虧轉盈,季內投資收入錄得412億元,截至9月底外滙基金累計盈餘為6082億元,另類資產總額為1310億元(三分之一上限為2027億元),已承諾但未提取的投資額度為695億元,即合計達2005億元,極為貼近另類資產上限界線。
外滙基金自08年中首次投資新興市場債券,翌年起逐步涉足私募基金、海外房地產及人民幣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