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考驗 - 殷惠敏

中國經濟發展面臨重大考驗 - 殷惠敏

大陸當前的經濟形勢相當險峻。分配不公,貧富懸殊,是引發社會動盪的潛在因素。中共維穩的成本越來越高,往往一個很小的社會事件,都會變成引爆點,造成幾百人上千人參與的騷亂。可見人心不穩,人們心中都積累着一股無法消散的戾氣。十多年前,社會上對富裕者的羨妒,還能轉化為一種正面的、自我激勵的動因。但現在對富裕者的態度,則是立刻懷疑他們的錢財是靠甚麼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人心思變,主要是因為這幾年社會能夠提供的機會越來越少,貪官斂財,靠裙帶關係致富的現象越來越普遍。《紐約時報》關於溫家寶家族財富的調查報道,就是這種「裙帶資本主義」的典型寫照。溫總理要人們忘記他,但人們忘得了嗎?在台灣已行之有年的官員公佈私人財產的制度,在大陸上卻一直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由於滙率上升、通脹、工資增長等因素,中國正在迅速失去靠投資、低廉勞動力的「粗放成長」。從粗放成長過渡到「密集成長」,增加服務業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例,已是新階段發展的必由之路。
然而,「十八」之後召開的經濟調控會議,卻讓人感覺不到一種急迫感。會議總結了幾項和風細雨的原則,卻沒有提出大刀闊斧的手段。新的發展階段重點是擴大內需,但如何擴大內需?應該採取甚麼具體步驟?政府卻沒有明確的表態。
擴大內需主要依靠消費支出,為了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消費,政府必須拿出一套收入再分配的政策,包括增加工資,減免稅負,以及增加社福、醫療方面的經費。再分配政策其實一石二鳥,既能解決內需問題,也能減少社會衝突。問題是錢從哪裏來。遍佈在能源、金融、交通運輸、電信部門的國企,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大,可是上繳的紅利卻不及利潤的百分之十五,同歐美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到她們的國企上繳比例的一半。所以顯然還有很大的增加上繳的空間。在這方面,私企是無法相比的。但政府幕僚針對國企擬訂的增繳紅利方案,以及制訂國企管理層薪酬上限的提議,卻遭到來自國企的強烈抵制。可見國企在享受國家補貼,無償佔用公地資源和享有壟斷市場利益之外,並不願為新時期的發展「共體時艱」。
現在大陸已經接受了「既得利益集團」的說法。但這個集團的形成卻是中共政策的結果。國企是維繫中共政權的支柱,也是太子黨盤踞的山頭,其中有盤根錯節的裙帶關聯。拿國企開刀,減少它們的利潤,符合擴大內需的要求。但對既得利益集團的挑戰,實際上也就是對中共與國企所構成的「生命共同體」的挑戰。
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果不實行分配改革,不只無法擴大內需,嚴重的貧富差距,也必定造成層出不窮的社會動盪。不拿出具體辦法是不行的。對中共的新領導層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考驗。

殷惠敏
文化時事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