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了一本《安迪華荷的普普人生》,還沒來得及細讀,「十五分鐘的永恒」已在香港藝術館展覽,這位著名的藝術家如果仍在世也有八十多歲了。這位著名的前衞普普大師對於我,一向覺得他更像一個廣告人;常以當代的新聞政治人物為題材或明星藝人照片重組讓人印象深刻。
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他的作品有著名的毛澤東畫像、玉婆、瑪莉蓮夢露肖像及金寶濃湯系列;展出的四百多件有如廣告作品,有人說他成功的把賺錢和創作結合起來,也有人說他愛名氣更愛名人,最經典的名言是:賺錢是藝術,工作是藝術,生意好是最好的藝術。不知道有多少創作者同意這句話,但這樣的觀念在廣告人的心目中應是十分認同,也以此為目標吧。
不僅工作賺錢是藝術,生活尤其是一種更艱深的藝術,藝術家的作品在拍賣會上以天價成交固然來之不易,但藝術豐富了生活,融入了生活且提高了生活層次,那才最有用。
買他的書,看他的展覽,似乎是對逝去的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的一種憑弔,在那樣的時代裏,不少廣告人如流星劃過天際,不少驚世的天才也只如曇花一現,二三十年後,人們已不再清楚記得什麼人及什麼作品,而安迪華荷是幸運的,在江山代有才人出、在科技掛帥的年代,其人其畫依然被世人緬懷還特別巡迴展出,十五分鐘的永恒雖然太短,但比起無痕或遺忘仍然是美妙的結局。
在藝術館中徘徊流連,走馬看花,想到的是那個易來易去的年代,而那時的人與作品似乎長情許多、寬容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