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
「唔好玩我啦?叫個盲人加入觀星學會!」失明傑青莫儉榮(Kim)憶述被中學師兄「踢」入會的情形,記憶猶新。Kim回想真多得師兄「老點」他,令他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更當上學校的觀星學會副主席,從「觀察」宇宙浩瀚的星際,領悟更深層次的人生道理,走出不平凡的康莊大道。記者:陳詩雅
永遠帶着笑臉的Kim(48歲)是典型的自強勇士。他生於獅子山下的木屋區家庭,6歲時右眼視力逐漸減退,13歲雙眼失明前見過的美麗星空,「定格」留在他的腦海中。「我記得70年代嘅獅子山夜空好靚,冇光害,睇到成排星星,好似參考書上面嘅星圖咁」。
星空之下人人平等
Kim曾就讀心光盲人學校和聖保羅書院,及後考入浸會大學社工系,並獲註冊社工資格,現為一間公司的行政總裁(CEO),他從事資訊科技界多年,曾與港大合作研發協助失明人士改善生活的定位系統。1999年更與行政會議成員陳智思、演藝界天王劉德華及正生書院校長陳兆焯等齊齊當選十大傑出青年。
失去視力的Kim是個浪漫的好丈夫,公餘愛去遠足,「同太太一齊行山,海風吹過,上到山睇日出,佢形容天色好似魚肚白,漸漸變成橙色,我完全感受到。」今年他第三次參與「盲人觀星傷健營2012」,感觸仍多,「宇宙嘅存在同自己係咪失明冇關,(無論)我哋睇得見、睇唔見,星空對每一個人都係一樣咁(公平)」。
在觀星營中,找到同為失明人士的Julian(37歲),這是他的「觀」星初體驗,笑言好「看」到不得了。他在「黑暗中對話」體驗館擔任導賞員,每天帶領健視人士在「暗中作樂」。
Julian祖籍上海,四年前來港,他曾留學美國和德國等地作文化交流,能操粵語、普通話和英語。過去都是透過文字描述認識天文現象,他坦言失明者學習自然科學,困難重重,「盲人要識科學,做得比較好係配套較多嘅美國,但其實香港嘅有心人都做得唔錯」。
「睇唔睇到唔重要」
從來只聽過瞎子摸象,盲人觀星變相是一種顛覆。Julian直言失明者要用雙眼「觀」星是不可能,但重要是知識和經驗,以及現場氣氛的感受,「失明者可以透過摸星象圖去了解天空上嘅事;但當大家坐喺草地上,旁邊嘅朋友全神貫注向你描述天空星象,晚上涼風吹過,怡然自得。感受到觀星係乜嘢一回事,反而睇唔睇到,已經唔係最重要。」
第三屆盲人觀星傷健營由香港太空館及香港天文學會合辦,早前在西貢天文公園舉行,分別有聽障、智障、肢障、視障等傷殘人士,以及少數族裔和基層家庭共200人參加。負責統籌的太空館助理館長陳俊霖認為總結經驗,越辦越有水準,「萬事起頭難。但我哋學到嘅經驗、工具製作,都較首屆豐富咗好多。」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