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br>收窄消費和資訊的距離 - 利世民

利字當頭:
收窄消費和資訊的距離 - 利世民

鄰居「金融中心」有個姊妹平台叫「主場新聞」,搞得有聲有色。據說,香港已經有不少媒體想走類似模式,請博客和有名氣的作家,同台寫作,擦擦火花,製造流量。好些有寫作的朋友,都有被邀請去為這些新平台寫作。可惜,沒有稿酬,現實上需要作出取捨的人,難免會少了份原動力去供稿。
話說回頭。過量的資訊,帶來注意力的貧乏(Information abundance creates attention scarcity)。這句話,曾經是搞互聯網生意的教條之一,意思就是要在這個氾濫資訊的環境中,用各種方法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Google就是用搜尋器去了解消費者的心意,facebook就用朋友的關係……各適其適,總之,除了流量和眼球要多,還要命中消費者的心思。當然,哲學一點,可能根本沒有一個方法去了解消費者最終的心意。
新聞評論網誌,出發點就是認定了社會上有群關心時事的人,想更深入剖析環境,除了新聞,也對觀點有興趣。站在生意的觀點,這個假設背後就是這些知識分子和似是知識分子的人,會是廣告目標群眾。
不過,我要指出這個假設,其實很不科學。再者,廣告,雖然暫時仍然是互聯網上大多數企業的盈利模式。
但是從近十年的消費模式轉變研究看來,廣告的影響力是越來越弱。我很懷疑,廣告行業究竟有沒有未來;就算廣告會繼續是行銷的一環,可以製造出來的價值又有多少。
搞資訊平台,就算不是要完全摒棄廣告收入,也要突破依賴廣告收入這一個單調的舊模式。我知道做收費內容很難,但不代表沒有其他出路。其中一個,就是直接在平台上銷售;換言之,就是將消費和資訊的距離收窄,直接做銷售。這範式轉移暫時最成功的例子,就是Amazon。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Apple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