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聲色:<br>成也《故事.島》  <br>敗也《故事.島》 - 周凡夫

蘋果聲色:
成也《故事.島》  
敗也《故事.島》 - 周凡夫

從台灣角度而言,《故事.島》(圖)應是今年「台灣月」中的成功之作,但就藝術創作而言,這卻是一個未夠成熟的製作。

《故事.島》中藉着十多位台灣老小市民的紀錄片,配合上台灣(國家)國樂團現場演奏的音樂,呈現出各人不同的生活經驗和對生命追求的故事。製作者聰明地在每個紀錄片的故事單獨播映三數分鐘後,至差不多結束時,才由樂團現場演奏;紀錄片的影像播放後,接着投映的是硬照,這樣子紀錄片的影像與音樂重叠的時間每次便只有一、兩分鐘,也就將兩者的干擾減到最少,同時又能將原本較為單調的紀錄片播映,變得豐富和增加紀錄片故事的現場真實感,達到影音互補的效果,這種效果確實多少都能增加觀眾的觀賞趣味。

未能掌握國樂器特色

紀錄片中所選取的人物可說多樣化,由普通的高齡農民、小學老師、上班族、職業婦女、律師、髮型設計師、印尼女傭工,到較「另類」的憲兵、燈光師兼出租車司機、民宿主人、手工藝製作人、廚餘回收養豬戶、瑜伽導師,和街頭結他手等。既有外省籍的,亦有阿美族、排灣族、魯凱族等原住民;地點亦遍及台灣各個大小城鎮,包括台北、台東、花蓮、屏東、嘉義、苗栗、彰化……各個故事獨立,相互之間亦無有機的聯繫,那就恍如十多個獨立小故事組成的一幅台灣生活拼圖,現場音樂則將這些故事賦予生命力,《故事.島》亦變得帶有生氣了。
然而,當晚(11月29日)在香港演藝學院馬會演藝劇院,由江靖波放下指揮棒指揮NCO演奏的現場音樂,部份是「現成」的著名台灣樂曲(如恆春古調《思想起》、傳統古調《杵歌》、《慶豐年》),但大部份都是原創音樂。這些音樂的處理,都很抒情,在情調上都是「輕音樂」般的「台灣小調」格調,這原亦可說是台灣情調吧。問題在於這些音樂,完全未能發揮得到四、五十人的國樂團的色彩特點,交響化的戲劇性色彩更是欠缺。相反地,配器中加入好些西方樂器,如雙簧管、馬林巴琴、手風琴、鍵盤、結他(其中街頭歌手保卜.巴督路的故事,更由其本人現場獨奏結他音樂《狼煙》來配合),甚至有四個故事要由小提琴(侯勇光)來主奏,還有加入歌手(兩人或三人),這都使音樂的色彩大大增加;然而相對地,國樂團的色彩便太弱了。其中最少有三個故事的小提琴獨奏旋律,都採用樂團中「頂替」低音聲部的大提琴以撥弦方式伴奏襯托,再三重複使用,便頗有點「黔驢技窮」的感覺。
看來作曲家李欣芸並未能掌握得國樂團和國樂器的特色,如改用西方樂團,效果相信會更調和、更有效果。由於音樂仍只停留在表面的色彩情調拱托,多於是氣氛和感情的營造;上、下半場各長五十多分鐘,每段紀錄片和每段音樂,大約都是長約三數分鐘的長度,可說是頗為規整方正,變化不大;音樂的作用便只能達到讓故事島中並無多大戲劇性色彩變化的平凡小故事,讓觀眾(特別是非台灣觀眾)觀賞時不會感到過於平淡,卻未能將故事中的情感深化,故事中的人物也就少了點血肉。但無論如何,《故事.島》仍能讓對台灣只有明信片風景印象的香港觀眾多了點鄉土人情味的感覺,達到「台灣月」要「推銷」台灣的作用了!所以,成是《故事.島》,敗是《故事.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