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政府十月底推出的穩定樓市措施包括額外印花稅及買家印花稅究竟成效如何到現在還未能完全確定。從樓價來看,部份樓盤仍錄得超高價成交,反映樓價走勢的樓市指數也在高位徘徊,沒有明顯下跌的迹象。從成交量來看,樓市交投顯著減少,部份藍籌屋苑一度出現零成交的情況,九、十月期間牛氣沖天的熱鬧市況也不復見。換言之,新措施暫時只能令熾熱的樓市變得淡靜及觀望,還未看到明確的方向。
儘管成效還未完全浮現,但為了減低樓市泡沫風險,為了抵禦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大印鈔票的衝擊,這兩項辣招有必要維持,並且應盡量避免作出任何豁免。
誰都看得到,當前香港的樓市、樓價已處於極不合理、極不正常的水平。港島區大型屋苑呎價萬二、三元已不再是個別例子,而是一再出現的成交價;將軍澳、馬鞍山這些市郊地區的樓盤呎價破萬也不再是甚麼新聞,甚至元朗、屯門一些樓齡二、三十年的二手樓呎價也在六、七千元以上。這樣超高的樓價不但比九七年時的顛峯價還要「顛瘋」,更遠遠脫離香港上班族的收入。以二○一一年的住戶入息中位數每月二萬零二百元計,他們即使不吃不喝把賺的每分錢儲下來,也要十六年時間才能買得到一間被某些地產經紀形容為「窮人恩物」的四百萬住宅!假若樓價再往上升,一般家庭只怕花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也上不了車,也買不到樓。
樓價高固然反映它跟市民的收入水平脫節,樓價上升速度之快更是誰也追不上,誰也預計不到。以今年為例,樓價累積上升兩成以上,但經濟增長卻不足百分之二,薪酬加幅也不過百分之四至五。這種極懸殊的增長速度不但令置業人士及一般市民大失預算,更清楚反映樓價脫離經濟基本因素,拋離市民的負擔能力。若果任由趨勢持續下去,樓價將成浮沙上的巨塔,樓市則成了典型的資產泡沫,威脅經濟及社會穩定,政府當然不能坐視,不能不出重招壓抑那份非理性亢奮。
更何況外圍經濟及金融形勢不斷為新興市場包括香港樓市添柴加油。歐洲央行為了紓緩歐債危機已完全放棄過往嚴防通脹的政策,改為大開印鈔機救歐豬。美國聯儲局主席伯南克眼見失業情況始終沒有起色更是連出重招,先來QE3再加碼買債,務求把失業率拉至百分之六以下。剛在大選中獲勝的日本自民黨則已明言,將以無限量印鈔的方法推低日圓滙價及刺激通脹,促使日本擺脫通縮,回復增長。目前雖然還不知道日本新增的貨幣量有多少,但歐、美、日同時加碼開水喉是史無前例的事,也是足以撼動全球金融秩序的大動作。香港作為一個小型及開放的經濟體,只能被動接受及適應這些巨變,只能「硬食」可能洶湧而來的游資熱錢,不可能把它們拒諸門外。
面對數以萬億元計的外來資金,特區政府若不為資產市場特別是樓市做一些防禦工事,設置一些防波堤,原來已熾熱的樓市只會更熱火朝天,只會更失控,進而扭曲實體經濟發展,加劇貧富懸殊。到時候不但金融體系及實體經濟面對巨大隱患,社會穩定也不可能不受衝擊。為了避免樓市失控,為免像買家印花稅這樣的辣招形同虛設,特區政府有必要繼續實行有關政策,並盡量避免作出任何豁免安排。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