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癡呆症(又稱腦退化症或認知障礙症)將是全球一個主要醫療負擔,隨着人口老化,本港的患者也會持續增加,估計由2010年11萬人增至2036年的28萬。
衞生防護中心在新一期《非傳染病直擊》探討本港癡呆症情況,並關注在護理院舍居住的長者患癡呆症比率隨時高達三成,但只有約30%輕度及64%中度患者被發現;從開始有症狀至求診更隨時相隔一年以上。
第九大疾病殺手
報告指出,癡呆症是由腦細胞逐漸死亡引發,當中阿茲海默氏症最常見,佔50%至75%,暫時成因不明,但相信與一種特別蛋白積聚有關。另外,較常見是可由輕微中風引發的血管性癡呆症。雖然癡呆症暫時無有效預防方法,但近年醫學研究均發現了七個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包括糖尿病、中年高血壓、肥胖、抑鬱症、缺乏體能活動、吸煙及教育程度較低,研究顯示若將七項因素的普及率降低10%至25%,全球阿茲海默氏症每年可減110至300萬宗。
癡呆症是本港第九大疾病殺手,去年有753人死於此病。雖然癡呆症漸趨普遍,但不少人因對症狀仍認識不足,故延誤診斷很常見,報告引述一項公立醫院研究,分析385名癡呆症患者的診斷情況,發現由症狀出現至求診中位數為14.8個月,時間最長者要31.6個月,顯示很多患者要到患病後期才求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