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安迪華荷 死亡預告

元氣堂:安迪華荷 死亡預告

距病逝前數月,普普大師安迪華荷(Andy Warhol)為自己畫下一系列肖像畫,其中一張,憔悴紅臉的背景是無盡漆黑,彷彿是死亡預告。安迪華荷美術館總監Eric Shiner說:「他徘徊於兩極之間,一面是魅力、名氣、財富、名人,另一面是死亡、災難、悲劇和悲傷。」
記者:周燕 攝影:陳永威

重複令獨特性消失

美國匹茲堡安迪華荷美術館最近把珍藏帶到亞洲巡迴展出,第二站在香港,展覽名為「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展出華荷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期間的創作,共四百多件。除為人熟悉的金寶濃湯系列、瑪麗蓮夢露肖像畫外,還展示他在六十年代的裝置藝術《銀色雲》,空間放滿銀色氫氣球,讓觀眾走過其中,美術館總監Eric Shiner說:「華荷是出色企業家,成功把賺錢和創作結合,他喜歡銀色,因為銀色代表過去和將來,過去指銀幕,將來指太空旅行和科技,銀色也可變成鏡子。」
香港藝術館館長(現代藝術)吳家倫說:「華荷一生着迷名氣和名人。」華荷自小收集莎莉譚寶(Shirley Temple)、梅蕙絲(Mae West)等荷李活明星照片,也收藏過千本雜誌、小報、宣傳照及昔日流行的自動照相亭照片。長大後,他創作很多名人肖像畫,包括毛澤東、伊莉莎伯泰萊等,不走傳統一路,不講究畫工精巧,而是為肖像加上不合常理的顏色,同一個肖像又會系列式地重複出現。1962年,36歲的瑪麗蓮夢露離世,他以1953年電影《飛瀑慾潮》宣傳照上的她作為創作題材,生出逾五十幅作品。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助理教授李世莊說:「一個獨特的人物不斷重複出現時,其實就是在消耗他,重複令他的獨特性消失,這就是華荷作品好玩之處。」

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的自動照相亭照片,她演出超過十五套華荷電影。

吳家倫

李世莊

安迪華荷作品

《死亡與災難》系列作品,一個修女或護士正在接生。

《毛澤東》,首次於巡回展展出。

重新演繹裝置藝術《銀色雲》,遊人可參與其中。

華荷病逝前的一系列創作,把照片用衣車縫起來。

華荷跟蘋果,傳奇藝術家與劃時代品牌,於八十年代遇上。

華荷熱愛賺錢,1982年,他以金錢符號創作了這幅畫。

《自殺》,遠看一團黑色,近看見到一個男人身影從天而降。

是次巡迴展最巨型的畫作《反射(時代精神)》,長十米。

夾板木箱繪上牌子商標,後面的牛肖像是非一般鄉村畫,華荷喜歡特寫牛頭。

金寶濃湯畫每幅都一樣?細心看文字,其實有不同味道。

重新思考生活

金寶濃湯畫是華荷標誌性作品,也是普普藝術(Pop Art)代表。
李世莊說:「普普藝術源自五十年代的英國,意思是流行藝術(Popular Art),用流行圖像作為創作材料。」普普藝術以大量生產的大眾化日常生活物品作為藝術創作題材,顛覆傳統藝術手法來反映生活,金寶濃湯是六十年代美國城市人常吃的罐頭產品,華荷用來創作,有時圖像比原本的金寶濃湯大,有時又一排排地並列,製造震撼的視覺效果,城市人見慣這些消費品,本來不覺得有何特別,但一經放大和排山倒海式展示後,城市人眼光開始停留,「日復日喝同一款湯,生活應否如此?這令城市人開始思考生活。當大家在談宗教那些大議題時,他回歸生活細微的地方,這就是他的影響力。」別以為華荷的金寶濃湯罐罐一樣,細看文字,其實各有不同味道。他也非獨愛金寶濃湯,曾參照工廠生產模式,聘請木匠製作超過一百個夾板木箱,然後在木箱上繪畫和絲印家樂氏粟米片、地捫桃、布里洛肥皂等牌子商標,這些創作似乎向藝術家和觀眾問了一個問題:「平常東西是否不可用來做創作?是否沒有內涵?」如果還質疑華荷以已有物品作為創作對象是否創作,其實杜尚(Marcel Duchamp)替蒙羅麗莎畫上二撇雞和其劃時代大作「尿兜」──在尿兜簽上「R. Mutt, 1917」,被稱為藝術作品──已經給予了答案。
華荷一生常常感到死亡威脅,這次展覽也展出部份他以死亡和災難為主題的作品。Eric Shiner說:「這幅作品,遠看你覺得很抽象,若近看,你會發現一個男人在高處跳下來。」它的名稱就叫《自殺》,1963年作品,主調是黑色的,一個男人黑影從天而降,隱隱藏在畫的一角。同年另一幅作品,同樣是黑白色,一個修女或是護士穿上有十字的制服,旁邊是醫生,正在接生,「我們不知道作品是否在表達一件悲劇,但它是屬於《死亡與災難》系列的作品,我們自動假設是發生了不幸的事情吧。」華荷很喜歡閱讀報紙和雜誌,創作《死亡與災難》系列時,他採用了一些交通意外、自殺等悲劇照片。
李世莊說閱讀華荷作品很富挑戰性,「Fine art,傳統精緻藝術,往往是表達I want to tell you something,我想告訴你一些訊息,如你看一幅耶穌畫像,即使不懂欣賞也可從聖經故事了解作品。而Modern Art,運用的語言比較陌生,作品往往提出很多問題,觀眾看過後,腦袋會出現很多問題,那些問題連創作者本身也未必能解答,這就是Modern Art好玩和困難的地方。」

用今天語言,華荷完美演繹二次創作,「為何要搞人家的照片?」華荷在生的話,不知有甚麼話要說。

1982年,華荷到訪香港,在酒店遠望維多利亞港。

Eric Shiner

「安迪華荷︰十五分鐘的永恆」展覽

地點:尖沙嘴梳士巴利道10號香港藝術館
查詢:2721 0116
日期:即日至明年3月31日
時間:10:00am-8:00pm
門票:周一、二、五至日$20,周三$10

體弱多病腦汁豐富

安迪華荷(Andy Warhol),生於1928年,死於1987年,美國匹茲堡出生,來自捷克移民家庭,自小體弱多病。1949年從大學修畢插圖設計,赴紐約從事商業插畫工作,1952年首辦個人畫展。六七十年代,他創作出多個標誌性作品,包括金寶濃湯畫、瑪麗蓮夢露肖像畫等,其工作室「工廠」(The Factory)更讓年輕人自由進出,發掘過多位巨星如伊迪塞奇威克(Edie Sedgwick)、地下絲絨搖滾樂隊(Velvet Underground)等。1987年,他接受膽囊手術後出現併發症身亡。

華荷喜歡用影像記錄生活,他拍下自己易服戴假髮。

書籍推介

華荷說過:「賺錢是藝術,工作也是藝術,生意好便是最好的藝術。」Eric Shiner形容他是出色的企業家,腦袋常常盤算如何賺錢,而且亦做得到,他的作品至今仍以天價在拍賣市場中成交。想了解這傳奇藝術家的心路歷程及作品,可參考以下書籍。

《The Andy Warhol Diaries》
作者:Andy Warhol
售價:$319(時代廣場Page One)
內容:輯錄華荷1976年11月至1987年2月的日記,透露他最後十年的心路歷程。

《安迪.沃荷的普普人生》
作者:Andy Warhol
價錢:$127(又一城Page One)
內容:中文世界第一本華荷自傳式語錄,展示他對愛、死亡、名氣等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