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王美斯以八十六球進賬破了德國武勒一年入球的世界紀錄,舉世震驚,稱之為「球王」,實至名歸。「足球」源自中國,曰「蹴鞠」,漢劉向《別錄》云:「蹴鞠者,傳言黃帝所作,或曰起戰國之時,蹋鞠兵勢也。」我們知道有「蹴鞠」,多來自《水滸傳》和《金瓶梅》兩大古典小說。
我愛足球,不僅看,也能踢,學生時代,踢過校際丙、丁兩組,追隨教練史勿夫神甫學藝,自詡球技有點水平。史勿夫神甫蘇格蘭貴胄,是雅麗珊郡主的堂兄,未奉教時,是國家隊成員,一趟射門腳頭過勁,踢死了守門員,悔疚,當了神甫。傳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蘇格蘭人脾氣素猛,動輒發火,我們每週三、六下午不用上學,在學校操場練球,稍一鬆懈,必換來一頓臭罵。有個叫康維的同學,趁機開溜,給發覺了,史勿夫神甫就捧着足球追着他來踢。史勿夫神甫腳力千鈞,皮球打中軀體,猶如鋼棒搥身,痛得康維「哇哇」大叫。不過,史勿夫神甫也有厚道的地方,比賽勝了,我們就能享用「廣德隆」餐廳的美味牛扒,十二歲的我,就是為了牛扒,在球場上戮力奔波拼命。我擅盤扭,很中史勿夫神甫的意,謔稱我為「馬菲士」。馬菲士是當年英國球王,英女皇授爵士勳,我能成為A版「馬菲士」,實在與有榮焉。可惜進了中學,母親要我好好讀書,踢球分神,我就逐漸離開了球場,史勿夫神甫為此黯然神傷,不止一次對我說「依力斯(我的英文名字)!如果你能堅持下去,會是另一個陳炎新!」陳炎新是我的師兄,那年當選學界足球大使,史勿夫神甫感動得流下了男兒淚。
母命難違,我拂逆了史勿夫神甫的好意。沒踢球了,依然喜歡看。六十年代是香港足球的輝煌時期,名將輩出,最為人關注的大戰,非「南巴」大戰莫屬(南為南華,巴為九巴)。每當「南巴」碰頭,早一個星期,球迷已千方百計的撲票,球票分上中下三等,票價雖不太貴,可咱是學生,買不起。那年代,電視沒流行,只有電台廣播,看不到畫面,頂不了癮,沒錢呀!咋辦?於是聯同同學三數人,攀球場東邊山上看球。我們一邊聽收音機,一邊看球,十分過癮。可樂極生悲,有一回看「南愉(愉園)」大戰,其中一個陳姓同學,一時看得忘形,不知身在半山險境,竟然躍起來鼓掌,這就出事了,右腳踏空,人就向下仆,幸得前頭坐了個胖漢,擋住跌勢,否則即便不死,也會傷重。
我是「南華」擁躉,那時期的「南華」正選陣容,至今仍在記憶中,那十一個一流球員,分別是劉建中、郭錦洪、陸達熙、盧松江、劉儀、梁金耀、黃志強、何祥友、李育德、姚卓然和莫振華。當中名頭最響的便是「香港之寶」姚卓然,人稱「小黑」,他球技超凡入聖,盤扭技術尤其超卓,大可媲美馬勒當拿,可惜那是業餘時代,小黑球技如何超卓,也衝不出亞洲。晚年,姚卓然生活潦倒,中風後,被送入老人院養病,纏綿病榻數年方去世。一代名將,今知之者,又有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