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驗癌症私院檢查公院病者 <br>五日完成 6000人受惠

速驗癌症私院檢查公院病者 
五日完成 6000人受惠

【本報訊】近年癌症個案不斷增加,公立醫院即使添置新儀器,半數大腸癌患者仍需等候逾一周,才能接受放射診斷造影檢查。醫管局推出「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先導計劃」,安排大腸癌、乳癌、鼻咽癌及淋巴癌的新症病人,免費到私家醫院或醫療機構檢查,令檢查可加快於五日內完成,助盡快確定癌症期數及治療方案,免卻輪候之苦。
記者:嚴敏慧

放射診斷造影檢查是評估癌症分期的重要工具,醫生為病人訂立治療計劃前,必須先進行電腦斷層掃描(CT)或磁力共振掃描(MRI)檢查。由於癌症病人增加,檢查需求隨之上升,該局去年為病人提供共53萬宗CT檢查,按年升15%,MRI檢查也達12萬宗,較前一年升20%;公院過去三年已添置八部CT及三部MRI儀器,應付需要。
醫管局高級行政經理(轉型計劃)陳金海表示,為加強放射診斷服務,獲政府撥款6,500萬元,推行「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先導計劃」。計劃今年5月起展開,轄下七個聯網的大腸癌、乳癌、鼻咽癌及淋巴癌新症病人,可獲轉介至私家醫院或醫療機構,進行CT及MRI檢查,至今有887名病人受惠,完成造影服務宗數達1,974次。

五間私院機構參與

現時有五間機構經過招標入選參與計劃,包括聖保祿醫院、仁安醫院及香港體檢等。醫生會為合資格病人選定造影服務組合,病人可自由選擇到其中一間私營機構做檢查,院方會轉介及代為約期,病人接受檢查後,診斷報告會經電子平台傳送回公院,醫生可根據結果制訂治療方案。
醫管局規定機構需於轉介後五日內,為病人完成檢查及提交放射科醫生報告,故病人參與計劃到私營機構接受檢查,會較在公院排期檢查快。以大腸癌為例,現時僅半數在公院輪候的病人,可於一周內獲安排照CT及MRI,大部份人要等三至四周才能接受檢查。
陳金海表示,整項計劃預計會有5,000至6,000名病人受惠,病情危急及不穩定 病人會安排留在公院內檢查;病人若不參與先導計劃,也可以繼續在公院排期檢查。

陳金海指病人轉介後五日內會獲安排接受CT及MRI檢查。嚴敏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