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俗語「觀音兵」甚妙,用來形容殷勤對待女性的男人,心甘情願為仰慕的女子做護花使者,隨傳隨到,任勞任怨,追隨左右,幫她提籃搬袋開門,甚至挺身擋子彈,而未必要求回報。但為甚麼稱為「觀音兵」呢?神通廣大普渡眾生的千手觀音應該自衞能力極強,不需要英雄救美。不過,天神菩薩必有天兵天將聽候差遣,而且民間盛傳韋陀是忠心維護觀音的神勇天將,他大概就是首席超級觀音兵了。
顯然,很多女人喜歡有私家觀音兵,連「老佛爺」慈禧太后也愛扮觀音大士拍照,太監李蓮英穿上大袍大甲戲服扮韋陀,捧着降魔杵在旁守衞,有相為證,現在上網很易找到。
李居明「盛世天」與「廣東粵劇院」合作的新編粵劇《觀音情度韋陀天》,正是描述觀音與韋陀的奇緣,基於民間傳說,加以戲劇性創作。其實在印度佛教中,觀世音菩薩原是男身,而變化多端。查查維基百科,中國在宋朝之前的觀音形象也全是男身,到宋朝才變身女性,流傳至今。這粵劇取材宋代普明禪師的《觀世音菩薩本行經》(後來改稱《香山寶卷》),說觀音本是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公主,信佛出家,被父王驅逐。後來父王患病垂危,有老僧認為要用親生女的手和眼配藥才可救治。妙善就割手挖眼救父,父王懊悔地求神使女兒手眼重生,結果她長出千手千眼,成為觀音。
這是觀音在中國演變出的神話故事之一,成為《觀音情度韋陀天》主要劇情,還安排韋護(韋陀)是妙莊王的大將,自小與妙善青梅竹馬,準備成婚,她一心向佛不嫁,他仍然一往情深,尊重她的意向,始終追隨她保護她。我不知韋陀與妙善的情緣有無根據,抑或純屬李居明構思。總之劇中韋陀是極多情的極品護花武士,使我想起不少電影拍過護花情緣,例如美國片《護花傾情》和法國片《屋頂上的騎士》。我們的《關雲長》則改編關公千里走單騎護送二嫂。妙在譚家明導演、王家衛編劇的香港舊片《最後勝利》,由曾志偉護送黑幫大佬的太太與情婦,簡直是這三國故事的現代黑幫版。
《觀音情度韋陀天》還有一個重要角色:九尾狐。這妖艷狐狸精曾勾引韋陀,卻被他擒拿,幾乎受宰烹肉成為妙莊王的補品,幸獲妙善救助放生,此後她亦忠心維護觀音。
這粵劇由訓練有素的內地班底傾力處理,新派舞台,華美服飾,載歌載舞,很熱鬧奪目。廣東粵劇院的院長名伶丁凡飾演韋陀,文戲武戲都落力。蔣文端演妙善/觀音唱腔好扮相亦好,她後來得成正果升為觀音菩薩的幻境還有仙女舞蹈與千手奇觀。至於妙善自願割手挖眼,舞台上含蓄處理,但和《蝶海情僧》的情僧在野店誤吃人肉同樣令人震驚。李居明編撰這兩個與佛教有關的故事,奇在都有「殘酷」戲劇性,似乎「語不驚人死不休」。上月談過佛門志蓮淨苑的新編崑劇《未生怨》,取材印度佛典,描述王子反叛父王母后,無情迫害雙親,劇情也很殘酷。看來各地宗教神話當中,頗有驚心動魄的警世故事,正如民間童話傳說常有黑色殘暴描寫,反映人世險惡,從而強調神明感化和以善勝惡。總之,古老神話和童話不一定天真無邪,難怪現代青少年着迷的西方《哈利波特》和《吸血新世代》等暢銷賣座系列進一步黑色魔幻,正邪鬥法十分殘酷。
當然,這粵劇的觀音和韋陀都非常好心純情,只是太好太純,不大感人。特別生動多采是曾小敏飾演九尾狐,既有邪派誘惑性,又能改邪歸正。曾小敏表現出色,而且熟練地施展刀馬旦大踢花槍的「出手」北派雜技,又吊威吔表演空中飛人,令觀眾驚奇。
這次生旦唱做都有水準,台前幕後分工齊全,規模甚盛。只是內地粵劇演唱往往賣弄高音美聲而韻味不足,《觀音情度韋陀天》亦有花巧多過戲味之感。此乃廣東新版,另有陳好逑、吳千峰主演的李居明原作香港版粵劇《金玉觀世音》,據說情節及作風跟廣東版有區別,但我未看過。且待明年3月第三度重演《金玉觀世音》時補看,比較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