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內地電視劇集如《甄嬛傳》等紅遍中港台,電影編劇家協會副會長張志成認為,成功因素之一,是有賴早年一批本地編劇因電影市場零落及電視台需求減少,北上寫劇本,參與編寫電視劇如《新上海灘》等,令內地劇集水準與港、台接軌。但現時內地編劇已獨當一面,本港編劇飯碗漸失,但回流又太難,「香港機會都唔多,如果多幾個電視台就唔同」。
本地電影市場90年代末衰落,張志成說,編劇只好北上尋出路,「當時內地電視起步」。因香港編劇未必熟悉內地社會狀況,故多寫古裝、武俠劇,「都係香港電影、電視劇強項」。
他指當年內地不少同類劇集也有本港編劇參與,如黃曉明的《新上海灘》及一系列金庸小說改篇劇集,但內地編劇逐漸成熟,加上新人輩出,香港編劇受重視程度下降,不少人萌生回流之意。
可是本地電影業好景不再,電視台又幾乎只有無綫拍劇,編劇回流也要轉行,「演藝學院、大學每年都有好多畢業生想入行寫劇本,點解政府唔肯發牌,多幾個電視台吸納呢班人呢?」
導演編劇「分家」易出錯
近年電視劇劇本屢遭批評不認真,張志成認為部份原因是無綫採用新制度,導演與編劇「分家」,前者拍劇時對劇本了解不足,易出錯,「編劇自己寫劇本,導演要收到劇本先知要拍咩」。與早年編、導緊密合作不同,「徐克、杜琪峰嗰時日日捉住編劇一齊度故仔㗎」。
張志成又表示,電視台現另設資料搜集組,「資料到編劇手已經過篩選,唔係自己搵嘅當然冇咁上心」,「好似古裝劇,成日出現唔啱時代嘅說話或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