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主宰八間大學院校撥款,為投其所好,本港大學被指「集體造假」,將研究較弱的教員更改職銜,以避過研究評審,「砌靚條數」。科技大學今年新開設的「教學職系」,也被質疑是「造假」招數。
記者:譚秀嫺
一切都源於政府撥款。政府藉着教資會,每年向八大院校撥出逾100億元公帑,當中約25%作研究補助金;而該25%撥款(約25億元)的分配,取決於每六至八年進行一次的「研究評審工作」(RAE)。
學術界一貫相信研究對教學有幫助。RAE就是為大學所有教學人員的研究打分數,以計算大學的活躍研究人員佔整體教學人員比例。因此,只要將分數低的教學人員剔除,就可提高整體分數。
以往八大薪酬與公務員掛鈎,教資會有明確規定哪些職級需要接受評審、計入RAE;學系內,除了導師(instructor)、助教等輔助人員外,全部都會計算。
教資會懶理評審不準
對上一次RAE在2006年進行,是薪酬脫鈎後的第一次。各大學的編制自由了,但教資會並無相應修訂定義,任由大學自行決定哪些職位符合舊有定義。
多間大學於是「出蠱惑」,強行將學系分為「教授職系」與「教學職系」,後者不計入RAE。部份大學更強迫研究分數低的教學人員「轉職」教學職系,實質工作不變,只更改職位名稱,例如改為特任/專任導師(Teaching Fellow)等,以便「砌靚條數」。大學並無違反遊戲規則,只是評審結果不反映最真實情況;教資會知情但視若無睹。據了解,中大當年有多位同事被要求轉職,在校內引起很大迴響,大學高層都向員工承認有問題,承諾以後不再這樣做。
理大當年沒有參與「造假」,結果成為八大中,除注重教學的教育學院以外,最低分的一所大學,只得62.6%,較排第六的浸大75.2%還低12.6個百分點(見表)。後來理大也仿效其他大學,設立教學職系。科大創校不久就知道遊戲規則,聘請教員時,要求教員同時兼顧教學與研究。由於客座(Visiting)教員的合約不逾兩年,毋須計入RAE;部份學系就聘請客座教員,專責教學,以減輕正式教授的工作。
科大急開「教學職系」
可是,有些「客座」副教授和助理教授,實際上透過續約而長期聘用,部份更已在任四至六年。今年科大驚覺他們符合下一次RAE(2014年)需上報的規定,即在2012年10月1日已獲聘、並連續在任36個月的全職學術人員。
為免他們拖低RAE分數,科大本年6月通過開設「教學職系」(Teaching-Track),急急讓他們在10月以前「轉職」為講師或高級講師,並容許他們申請使用「助理教授」或「副教授」(Assistant/Associate Professor of XXX Education)銜頭。據稱,科大已有最少約12人轉新職,主要來自工學院及工商管理學院。
科大發言人否認教學職系的設立與撥款申請有關,但拒絕提供轉職人數;只稱新職系的設立,是為非教授職系的教學人員如導師,提供明確、清晰的發展途徑。可是,本報獲悉,有導師申請轉職,卻被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