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三星 稱霸 Sony「死機」<br>押錯注 缺軟件 日本科企衰落

蘋果 三星 稱霸 Sony「死機」
押錯注 缺軟件 日本科企衰落

【本報綜合報道】日本眾議院選舉曲終人散,即使安倍晉三再上場,也欠具體政策拯救衰落的科技企業。日本昔日發達的電子產品工業,如今被美國蘋果公司和南韓三星雄霸。該國科企難翻身,主要因為一直忽略研發軟件,沒有把硬件和軟件整合,擴大商機,被海外對手迎頭趕上。

曾叱吒電子產品工業的企業如索尼(Sony)、夏普(Sharp)及Panasonic股價創30年低位。
索尼和夏普的信貸評級分別被穆迪和標普,下調至「Baa3」及「B+」垃圾級別。按市值計,上述三間科技企業跌出三甲位置,目前由相機生產商佳能(Canon)以3914.4億港元,成為日本市值最大的科技公司。不過,跟蘋果公司和三星的市值相比,仍相差一大截。

過份專注發展硬件

在智能手機熱潮下,佳能亦被發展急速的相片分享應用程式吞噬市場。例如facebook旗下的instagram,註冊用戶高達8000萬人,可見越來越多人轉用智能手機拍照。三星為分一杯羹,上月宣佈推出內置Android系統的數碼相機,用家拍照後可以透過Wi-Fi,直接把相片上載至社交網絡。面對嶄新產品來勢洶洶,佳能的應對策略卻是積極提升相機硬件品質,增強微光環境的拍攝表現,未有計劃轉型。

事實上,佳能的策略帶出日本科企的通病,忽視軟件研發。日本科企也許生產品質極佳的硬件,如索尼或Panasonic曾生產多款流行一時的音樂播放器和電視機等。不過,隨互聯網爆發年代來臨,流動網絡興起,用家轉用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
有消費電子產業專家指,日本科企過份專注發展硬件,欠缺靈敏觸覺,把高端科技融入產品中,令配套不足。例如蘋果iPhone,作為手機外,內有充足軟件支援,可連接電腦和iTune,凸顯其多用性。索尼是其中最初開發電子書技術及市場的企業,惟欠缺容易操作的電子書下載軟件,錯失涉獵電子書市場機會。

「為製造而製造」

市研機構Gartner分析員加德百格(Michael Gartenberg)表示,日本科企只顧維護固有企業文化,令公司跟市場脫軌。此外,雖然日本科企產品仍能以品質取勝,但與對手的差距收窄,加上對手產品售價低廉,被搶去不少顧客。如索尼與南韓的LG同樣生產高清電視機,雖然兩者品質有差距但後者售價低,一般顧客也會被吸引。
此外,日本科企很多時「為製造而製造」,仍執着於大規模生產。曾在液晶顯示屏獨當一面的夏普,漸被內地和南韓等液晶顯示屏生產商擊倒。相反,三星雖然進行大規模生產,但企業靈活度高,擴闊產品種類外,還積極開發電子零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