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IE】
星期一不吃肉這個活動蔓延全國。禽畜業造成的傷害、肉類為身體帶來的負擔,令茹素變成一種愛的表現,愛地球、愛身體。美國洛杉磯、華盛頓、三藩市及北卡羅來納州的市議會已通過議案,訂立無肉星期一(Meatless Monday)。除美國外,比利時、德國、波蘭、巴西及南非等部份城市,也實行無肉日。在香港成立Green Monday的是旭日集團董事長楊釗的姪兒David Yeung,他茹素11年,鮮有光顧齋舖,印度咖哩、意大利薄餅、美式漢堡包,也可以素得很精采。
記者:黃碧珊 冉譪莉 攝影:梁志永 羅君豪
創辦Green Monday的楊大偉(David)原名叫楊駿業,楊大偉這個名字是專為慈善而改的,「有關慈善的事,我用楊大偉這名字。」當他叫楊駿業的時候,他的責任就是管理家族生意,還包括時裝與眼鏡。
David在佛教家庭成長,從小就是佛教徒,開始茹素卻是2001年創業失敗後的事。他搭上千禧年前的科網熱順風車,1999年獲創投基金支持,開設互聯網公司;科網泡沫爆破後,創投基金馬上撤資,首次創業就失敗收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後一直順風順水,只知追求更大的成就,是這次失敗經驗帶領他到更深層的思考。「失敗之後多花點時間了解人性真理,為求心靈自在,開始食素。」素食為他解脫心中困境,一吃便十多年。
一般香港人也認為,如果要食素,便要光顧齋舖,但David入齋舖的機會低於一成,在普通餐廳只要識揀就可以。「我不是食全素,也會吃蛋及芝士。食了十多年素,哪裏啱食、好食已經好清楚。」意大利餐廳Piccolo Pizzeria & Bar、印度餐廳恒河咖喱屋、泰國餐廳Mango Tree、上海菜餐廳留園雅敘及素食西餐廳Veggie SF,都是David經常光顧的餐廳。「打邊爐也可以,清湯、豆腐、菜、菇及素餃就已經是素食材料。」沒有想過的還有南瓜煲仔飯,以及雜菜石頭鍋飯。
「去傳統扒房就有問題,惟有告知對方我食素,建議對方去第二間。」眼見香港的素食文化落後外國,加上同是素食的朋友、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魏華星提出合作推廣素食文化,便展開Green Monday計劃,靠認識的朋友網絡拉攏名人及食肆參加。結果一呼百應,陳智思、陸恭蕙、廖創興後人兼Caffe HABITU老闆廖偉芬、黃元山、李麗娟及梁文道等都成為Green Monday大使及支持者。永亨銀行及旺角朗豪酒店的員工飯堂也成為Green Monday夥伴,旺角朗豪酒店自8月中起,每逢星期一便提供更多素菜菜式給員工選擇,每個星期一都將素菜與肉的比例提高至3比2。今天便正好是星期一,地球的Green Monday!
選擇多樣化素食店
由本身是素食者,移民美國三藩市後回流香港的夫妻檔打理。店內放滿店主搜集多年的五十年代美式物件,如海報、電話、收音機、路牌、行李篋及汽車模型等古董,還播放着懷舊歌曲。食物不僅有美式的漢堡包、越式撈檬伴炸豆腐及串燒、印尼加多加多炸豆腐串燒伴椰汁有機飯等,中、西、日及東南亞等素菜也有供應。座落在中環新式單幢大廈的樓上舖,每日午膳時間也擠滿年輕白領。
五分鐘即製薄餅
老闆Randy See來自新加坡,曾被新加坡世界名廚高峯會World Gourmet Summit選為「年度最佳品酒師」。坐在餐廳內可以透過玻璃看到廚師即時將麵粉搓成11吋薄餅底,再加配料放入350℃高溫、紅磚包圍的薄餅爐,不用五分鐘就能做出一個外層香脆的薄餅。四式夢幻芝士薄餅(Four Cheese Pizza)用上意大利南部的淡味mozzarella、北部表面堅硬裏面柔軟的taleggio、南部具獨特煙熏香氣的scamorza及米蘭附近呈藍紋的gorgonzola芝士,在高溫下溶化,香濃撲鼻的芝士味兼脆脆薄餅,足以誘惑我再咬一口。
山區陶瓷撐貧民
餐廳入口走廊兩旁排滿燭光,天花掛着高高低低的吊燈互相輝映,原來是由室內設計師兼餐廳老闆之一的梁志天設計,意念來自泰國水燈節。David每次也點泰式炒金邊粉,採用雞蛋、芽菜、韮菜、豆腐粒、菜甫與幼滑的金邊粉,那個酸酸甜甜的味道來自羅望子醬。羅望子狀似豆莢,帶有甜味,最宜用作炒河粉,再以蛋花包成網巢,食用時灑青檸汁,即使沒有肉,甜、酸、鹹三種味道已夠豐富。餐廳更支持扶貧計劃,樸實簡潔的陶瓷器具是向泰國北部山區居民採購的,一頓飯吃得很有意思。
印度咖喱長龍店
曾獲米芝蓮一星,開業22載,晚飯時間總會大排長龍,部份碗碟器皿、大象擺設從印度搜羅。較淺色的白咖喱雜菜中最重要的黃帝汁,主要用來自印度北部的腰果、洋葱、香料、香葉、桂皮、芫茜子等材料經過約三小時煮成漿。芫茜子與小茴香令整個黃帝汁保持清香,兼讓舌頭留下更長久的香味。雜菜鍋內還有椰菜花、薯仔、西椒及自製芝士等。最特別是配上雜果,令整道菜呈現香、甜、滑。
萬惡牛為首
根據聯合國研究顯示,肉食工業每年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接近326億公噸,至少佔了全球總排放量的51%,比汽車、火車及飛機的排放總和還要多,人類日常食用的肉類當中,牛肉絕對是罪魁禍首,以香港人口700萬計算,每人一天不吃肉,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4900萬公斤,相當於種植270萬棵樹。
牛
一英畝優質耕地每年只可生產出165磅牛肉、牛分泌一公升牛奶要先消耗990公升的水。牛在反芻、排泄、放屁時都會排出100多種污染氣體,其中導致酸雨的排放量就佔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二;產生加速地球暖化的甲烷,來自牛隻的甲烷排放量佔全球總量三分之一。
豬
以一般工廠式養殖場的標準,每頭100公斤重的豬,由出生到被屠宰會產生4噸的糞便和污水,一頭豬每日排污量等於7個人的排污量。
雞
一隻雞每日的排污量比一個人還要多,中國牲畜糞便的排放於06年的排放量已達26億噸,這些糞便和污水大部份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河流、湖泊、海域和淺層地下水,產生嚴重污染。
素食主義派別多
素食主義派別甚多,有的為宗教、有的為健康,各有前因,常見的有下列幾種:
純素食主義
不吃由所有肉類及動物製成的食品,如蛋、奶類、芝士和蜂蜜等。
果食主義
不吃肉、蔬菜或穀類,僅以水果或其他植物果實維生。
苦行素食主義
以堅定心中信念進行,戒食蛋、牛奶,甚至大豆及食鹽,印度甘地為代表人物。
生素食主義
提倡將食物保持在天然狀態,即使加熱也不超過47℃。
白肉素食主義
主要以素食為主,不食哺乳類動物的肉即紅肉,偶爾也食用魚和雞肉。
道德雜食主義
食物來源必須是天然的、有機的及道德的。
素的理由
香港社會創投基金創辦人 魏華星
茹素年資:3年
半素的魏華星,三年來習慣不吃肉、只吃海鮮,一開始時,只覺得因為周末飯局吃得太滯,嘗試與太太約定星期一食素。看過很多屠宰動物片段的影響下希望能盡一點綿力幫助環境,因而習慣成自然地戒掉所有肉,唯一只剩下魚和海鮮。
facebook「素食青年」群組發起人 程沛生
茹素年資:11年
被譽為「肌肉男」的程沛生,十年前時因為跟母親到街市目睹殺雞經過後「嚇親」,其後湧起食素這個念頭,三個月後感到難以適應而想過放棄,但最終亦因為關注到動物權益和生態環境的影響,而堅守信念到現在,長達11年,並於2007年在facebook發起「素食青年」群組以助宣傳,目前群組會員已逾48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