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氣堂:荃灣老圍 滿山神佛

元氣堂:荃灣老圍 滿山神佛

「我們總以為荃灣是工業區,其實荃青區是城鄉共存的,山郊一帶,住的都是圍村客家人。」文化葫蘆吳文正:「香港人喜歡到日本京都參廟拜神,但其實荃青老圍村一帶大把,單單老圍村就有數十間廟宇。如果數全個荃灣區,大概有超過二百間廟宇。」文化葫蘆今年以「荃葵青」為主題辦大型展覽,往山上一走,老圍天空下,果然滿是神佛!

記者:何兆彬 攝影:黃子偉

城鄉並存

「做資料搜集時,發現荃灣原來有這麼多歷史被保存下來,其實從前沒有葵青區,這邊都叫荃灣,而葵青在幾十年前是做工業為主,例如有石灰廠,工人把蠔殼燒成石灰,過去葵青區就有很多這類厭惡性工業,後來工業式微,才發展成住宅區,」文化葫蘆吳文正:「至於荃灣,從前也不知山邊有這麼多圍村,保留了這麼多寺廟。展覽叫《荃葵青「樂藝城鄉客家情」》,荃灣區能同時城鄉並存,從資料得知,客家人是個遷徙族群,他們由清朝遷海令開始就一直南移。」
文化葫蘆的「港文化.港創意」由賽馬會慈善基金捐助,自2009年「牛下開飯」辦起,到中上環、深水埗,再到今屆,展覽規模較以往大,展場共分三個,分別在荃灣公園露天劇場、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及老圍村公立學校籃球場。最大型的展場設立在荃灣公園,找來師傅搭建了圓形竹棚展館,這圓形設計參考自客家土樓,展場內共分三區,即Heritage × Art × Design所談的傳承、藝術、設計,前者展出荃灣區歷史圖片及資料,後二者既有設計系學生參與,又請來知名藝術家和導師參加,勢要承先啟後。位於中間的巨型竹棚作品《合》,多根巨竹擎天直豎,形成一棵參天大樹,它由年輕建築師Henry及Michael設計,是館中焦點。Henry:「靈感來自筷子筒裏的筷子,一放手,它們就形成了這形狀。」

今日東普陀主持了知法師(右)、左為強哥。

在老圍隨便走走,都見宗教色彩的街頭藝術,這兩支柱繪畫了地主公公及婆婆。

珠岡禪院,附設了可能是香港最早期的養老院。

走入圍村,和尚尼姑多,善信也多。

船廟上的觀音像

東普陀有一尊鐵佛像,傳聞至少有五百年歷史。

船廟的船頭,豎立了關二哥像。

船廟「香海慈航」,是遊人焦點。

珠岡別墅

老圍再往上走,就是西方寺及圓玄學院。

種田變屋邨

這文化計劃包括iTour導賞,參與者一人一iPad,跟葫蘆導賞員遊老圍,我今日就由導賞員Pinky帶路,入圍走走:「從前老圍一帶是山野,順治、康熙年間,海盜與明朝遺臣在華南海岸與鄭成功等反清勢力勾結,所以清朝就頒佈清海令,要沿海五十里的居民內遷,不少居民南移遷到荃灣,這些地當年都是遷來的客家人佔回來的,又由於是山區,所以地價一直也較為平宜。早期遷來的客家家族共有五姓,分別是張、曾、許、王、鄧,他們住的是排屋,同一姓同一家族的屋子背山面海,一字排開。」我在村內與乘涼的婆婆聊天,她憶述自己在深井出世,後來爸爸帶同全家遷來荃灣,全家都在這區耕作,「塊田的位置,即今日石圍角村,1980年政府收地起屋邨,我就去工廠返工。我十六歲搬來荃灣,嫁又嫁回這一區,一直在工廠做到五十幾歲,無人請就退休。我今年八十六歲,仔女都搬出市區了,他們請了個工人照顧我。」由務農到投身工廠到退休,是很多老圍人的半生寫照。老圍內有一間「興記士多」,以賣山水腐竹聞名,士多外畫滿了童趣壁畫,老闆娘卿姐憶述搬來老圍已有二十年:「外牆壁畫是附近一個畫家畫的,他又教我一齊畫,我晚晚做到十一點,自己做,總好過拿綜援。」

展場以竹棚搭成,外圍參考自傳統客家土城。

展館內的學生作品,用薄餅盒裝飾,為老圍燒肉產品化。

她是卿姐,興記士多外的壁畫色彩很豐富。

茂峰袈裟擋日軍

老圍有小人物動人故事,也有名留青史大英雄。跟村內人聊,他們會告訴你茂峰法師的事迹──茂峰法師創立東普陀,建於三十年代,是區內最早一所廟宇,茂峰飽讀詩書,老圍內的「三疊潭」等名字,俱是他改的。未來港前,他在台灣出家說法,當時台灣為日本佔據,他受人敬仰,說法時連日本文武長官均臨法席,日皇更敕令贈他金燦五衣(袈裟)一件。及至他在香港開創東普陀,1941年日軍侵華,殺入荃灣,當時不少居民婦女都避到東普陀內,茂峰把日皇賜的袈裟懸於胸前,擋在廟外,日軍將領見之也不敢闖廟。
村民還說,從前小孩只要遇上茂峰,念十句「阿彌陀佛」即可獲贈Coupon一張,憑Coupon可到士多換領糖果一份,參觀東普陀內的「茂公紀念堂」,果然見到Coupon!廟內巧遇強哥證實此事,強哥:「茂峰用此法令小孩多念幾句書,我是老圍村民,自小在村內亂闖,獲茂峰法師贈過糖果,我跟過法師兩年,1964年他過世了。」強哥近年退休,就在廟內幫忙打點,「從牌匾裏可見茂峰與不少國民黨將領熟稔,他又與嶺南畫派的畫家文人如趙少昂等是好友,他們常贈畫予法師,但不少都遺失了。從前廟宇保安不嚴,寺中巨鼎之上本有一龍,早年也被盜走,我希望未來日子,替他們把東西好好整理記錄。」東普陀現任主持為了知法師,本為恩平人,父母務農,二十歲時聽說父母要替他成家,連忙想辦法離開,「小時候讀完書,耕了六年田,父母要我成家,但成了家有老婆要養就離不開了,哈哈!我賣了六十斤稻米作路費,下來找法師,那是1966年前的事了。」

當年念十句「阿彌陀佛」,即有換糖果的Coupon。

當年日皇賜予茂峰的金燦五衣。

東普陀「茂公紀念堂」,中坐者為茂峰法師金身。

道觀變船廟

從前老圍村排屋都用沙磚砌成,鋪以瓦頂,這種殘舊老屋現在剩下不多,很多已改建成新式村屋,村內遺留下來的舊建築物,多是古廟。談古廟,外人未必知東普陀,但總聽過圓玄學院、西方寺,其實老圍還有很多小廟宇,Pinky:「很多這種古廟都由排屋改建,小小的一家,到今天已沒有主持,只由村民打理。較著名的有船廟『香海慈航』,話說船廟本來是一所道觀,供奉呂祖,後來負責人寬宗法師的道教好友作了一夢,醒來時他們扶乩,獲呂祖委為住持,六十年代遂決定把道觀改建成一船形廟宇。」船廟內有黑白觀音各一,船頭立有一關公像。廟旁有條小溪,別看小溪水淺,全因政府在上流建了水閘,「從前這裏水很深,很多人在這裏跳水,也溺斃過不少性命。」現船廟沒有主持,只過時過節才有活動,平日開放,任由遊人參觀。
船廟造型獨特,是不少遊人焦點,老圍內好些殘舊小廟宇也隱藏更多動人小故事,例如其中一間叫「珠岡禪院」,禪院很細小,明顯由排屋改建,Pinky:「這禪院是香港最早期的安老院,由於從前香港有不少自梳女、馬姐,終生不嫁,她們退休前就會先捐一筆錢,在佛堂買下床位,到了退休就會住在禪院,寺院也負責她的生養死葬。禪院在老圍內設有一『珠岡別墅』,就是供她們居住,據知目前別墅只剩下一位老人家。至於禪院,本由一師兄打理,但聞說他身體也不好,本來過時節時會開放,但剛過去的七月也沒有再辦法事了。」

展場裏有巨型作品《合》,由用火燒過的筆直大碌竹搭建。

香港賽馬會「港文化.港創意」計劃:
荃葵青「樂藝城鄉客家情」

日期:即日至2013年3月3日
展場:荃灣公園露天劇場(西鐵荃灣西站D出口)、荃灣三棟屋博物館及老圍村公立學校籃球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