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校七十六年的著名女校協恩中學最近有不少打破傳統之舉。首先是在新學年,放棄資助學校身份轉為直資,就連校長「傳女不傳男」的慣例也勇於破舊立新。去年上任的李鎮洪在協恩任教三十二年,原先默默耕耘的教學生涯,因為上任校長的突然請辭,老臣子在毫無心理預備下,蛻變成了歷史的締造者。「協恩精神在於不斷嘗試新事物」,李鎮洪如是說。
記者:蕭煒春 攝影:梁志永
女校男教師,曾經是不少少女小說的題材。李鎮洪平日的工作,就是負責照顧全校超過一千二百名女生,外表一本正經的他,在學生投票的「理想的另一半」選舉中竟然獨佔鰲頭。他的能耐,可能在於一份細水長流的內斂。
「我初初加入協恩時,校內有五十多位教師,男教師佔大約十人,以當年來說,比例已相當高。我們被安排坐在三間教師房中最細的一間,經常會有些學生站在樓梯望進來,似乎望吓就開心。」現年五十五歲的李鎮洪,結上灰色領帶,架上無框眼鏡,活脫脫就是中學男教師的典型,難以想像他當年是如何獲得排球王子的美譽。還是一張舊照片替他挽回名聲:白色球衣、白色短褲,加上一頭長髮,年輕時的Mr. Lee,的確是一副運動健將的模樣。女生總愛戲弄男教師,但他說協恩女生一般很守規,最調皮的,也不過是在男廁門口整古作怪,「譬如數算着你上了多少次廁所,又或且一大班女仔在門口等你出來,令你有點尷尬,不過習慣了便沒所謂」。
這位女校男教師來自皇仁書院,七九年香港大學生物系畢業後,一心春風化雨,先在當時仍是私校的廖寶珊教了三個月,得悉已屬名校的協恩有空缺,管它男校女校,即時過檔,此後數十年來便從無閃過想走的念頭。女生的細膩與溫柔,有時令他受寵若驚,「譬如會打聽老師何時生日,送張生日卡;又或者在教導一年後,會送張Thank You卡。以前讀男校,男仔大頭蝦,怎會做這些事?」不過,女孩子的多疑也給他帶來煩惱,「女生好小事都會記在心,有時放多了時間在某個同學身上,另一些同學會不開心;有些同學經常問問題,其他人又會想,她是否乘機想多接觸老師呢?所以要學習如何跟女生相處,細心照顧之餘又不能跟得太貼。」
學生每屆都是新的,每年接觸的人與事都在變化,怎麼會悶
身繫黌宮數十載,不少人會以為這就是生活呆板的代名詞,但在李鎮洪眼中,同一所學校,但每天都有新鮮事。「學生每屆都是新的,每年接觸的人與事都在變,怎會悶?」經他照顧過的學生成千上萬,這位協恩「爸爸」印象最深刻的,原來是TVB視后鄧萃雯。李鎮洪初入協恩時,已被安排負責校內的排球隊,而鄧萃雯正是球隊的升球手,「我在她初中時教她綜合科學(Integrated Science),她讀書一般,但運動表現出色。她比較特別,細個時已是靚女一名,而且相當緊張自己的儀容。當年參加排球比賽設施沒現在的好,要打室外的硬地場,一落地就損手損腳,但她好勝,肯瞓身落地救波,對整隊的士氣有很大的幫助。」由於與鄧萃雯同屬一個舍(House),作為House Master的Mr. Lee也負責教導美少女打排球。「有時比賽或練習晚了,我要打電話和她屋企交代。」因父母離異,鄧萃雯自小寄居在爺爺嫲嫲位於港島區的家,往往就由李鎮洪負責由九龍城送她回家。「當年沒有發覺她在演藝上有特別的才能,是她自己在畢業後找到方向,而且發揮得很好。看到她今日的成就,我們也感到很開心。」協恩出名靚女多,藍色旗袍的婀娜身影吸引了幾代的少男,原來TVB另一視后佘詩曼也是協恩出品,但較少參與校內活動,校長說對她的認識不太多。
協恩今個學年開始由資助學校轉為直資,鄧萃雯也拍了一段影片為母校發聲,尤其強調希望學校繼續為清貧家庭提供優質教育。李鎮洪表示,學校近年曾以中學堂費獲減免人數推算學生背景,發現校內有百分之十六至十七的學生屬清貧一族,加上要將學費收入的百分之六撥作獎學金,所以在轉直資後,有了將三成學費收入撥作獎助學金的安排。學校遲遲才轉制,李校長說其實是迫不得已,「主要是因為新高中的出現,學校有些津貼被取消了,加上新制下政府撥款以班計,不理會你是否分班教學,總之教師人手將由高峯時的63人,被逐步減至57.5人。少了這麼多人手,我們如何維持對學生的良好照顧呢?不要老師,做回一般學校做到的水平,我們又不甘心。」
協恩學生有一定質素,願她們運用自己天賦多參與義務工作
本來透過籌款可以減輕一點財政壓力,傳統名校一向吸金力極強,不過被稱為平民名校的協恩屬例外。「數年前曾試過有target(目標)要籌一千萬,結果只籌得數十萬。」以協恩強大的舊生網絡來說,難言成功,他歸咎於女性較為杞人憂天,「男士們通常拿張支票就簽,女士們總會多想一些,譬如過幾年會不會失業?過幾年丈夫會不會失掉工作,到時家計如何?子女升學也會受影響……」
轉直資除了為學校帶來機遇,對李鎮洪而言,也帶來事業上的轉變。協恩在他之前的四任校長,全部是女性。「我當了副校長十多年,自覺在這崗位上發揮得很好,由男教師當女校校長,我那時真是想也沒想過。」認識他的人都說,Mr. Lee的好,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只管做,卻沒有甚麼機心,當了副校長多年,連正規的校長課程也沒念過。「當時前校長劉李國建拉了我入校長室,跟我說她要離開學校了,叫我認真考慮。我想多年來協恩給了我很多發揮機會,現在協恩剛申請了轉直資,需要有舊人將這個想法和理念延續下去,所以就決定去試。」
秉承他一貫謹慎的個性,校長未有就學校的發展定出很實質的指標,「不想被指標限制了,也不想同事們和學生有太大壓力,只希望一年比一年好。」但他強調「協恩特色是永遠願意試新事物,譬如第三任校長黎韋潔蓮全面引入了課外活動,第四任校長劉李國建着重培育科研和辯論隊,我們希望未來可以有更多活動配合全球化趨勢,多讓學生外出擴闊眼界。音樂方面我們已離開香港,去年去了美國參加比賽;辯論隊也會去馬來西亞、泰國、澳洲作賽;學生暑假會往美、加交流;同時也開辦了法文和西班牙文課程。」學習新事物之餘,也希望學生對社會有所貢獻,「入得來協恩的學生有一定質素,希望她們運用自己的天賦多參與義務工作,在香港我們已有義工隊,計劃會先發展至國內,然後是東南亞,譬如教當地的小朋友英文和音樂,這些都是協恩女生的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