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星期,我收穫豐富。
話說我去了台灣七天,其中五天遊山玩水,兩天開會,忙裏偷閒,我由台南玩到台中再去台北,差不多來了個環島遊。在台北的會議,是來自兩岸四地(台灣、香港、深圳和上海)的文化人,交流各地文化政策和城市發展的關係。
從尊重歷史開始
不過,文化是生活事,若果只在會議場內聽着不同人的演講,似乎略嫌不足。既然台灣向來以文化之城著稱,所以我就在開會之前,先去一趟台南,因為我一直很想接觸台灣的原住民,也順便深入綠營陣地。果然,讓我在那裏發現了「一所」寶藏。
這所寶藏叫做「國立台灣文學館」。台灣的博物館、展覽館到處都是,但這個文學館,任何人即使未踏入館內、甚至無研究過文學,只要看一看它的建築外貌,當下一定會肅然起敬。肅然,是來自眼前這座有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起敬,是因為台灣政府的保育工作,是真正保存了內涵和靈魂,不像香港政府所謂的保育,只保留冷冰冰的軀殼然後胡亂去「活化」。
這所文學館的館舍是台灣政府的法定古蹟,在1916年落成,前身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戰後曾被空戰供應司令部、台南市政府所用。百年的建築,本來早已殘破不堪,台灣政府用了六年時間、花了十億新台幣做復修工程。我第一眼見到這座古建築,嘩!想不到,新和舊是可以結合得那麼溫柔。
復修工程主要是在陳水扁做台灣總統時進行的。令人感動的是,這座古建築的最終命運,是化身成為文學館,由文學的角度,保存台灣本土的文化和歷史。當中有很多是台灣原住民的創作和藝術、有講日治對台灣的影響,也有女性作家介紹和兒童文學。隨着腳步,我走到一個又一個的展館,真的感受到台灣那豐富的生命力,也令我這個外來人,體會到台灣人的身份認同的來源。
在那裏,似乎人們都不太愛用「活化」這個骨痹浮誇又空泛的字眼,但就腳踏實地、以一磚一瓦來維護了自己的尊嚴。
攝影:陳淑莊
尋找本土價值
這令我想起我們的景賢里。
景賢里當然不像國立台灣文學館般歷史悠久,不過也算是香港少數自成一格的舊建築。本來,這間大屋紅磚碧瓦,古色古香,當年原業主已開工清拆,香港政府才在輿論壓力下,急急將景賢里列為法定古蹟。
好了,我們好不容易才迫使政府用法例保護了景賢里。接下來,政府當然將它推入「活化歷史建築」的項目,今年是景賢里活化計劃的最後階段,政府又說要搞路演,令我還以為是甚麼新股上市。結果,據報政府收到十多份標書,部份標書就「活化景賢里」的「廣度」和「深度」,我只能唏噓地說:真令人大開眼界。
有人希望將景賢里變成水墨畫館,也罷。但居然有好幾份標書,打算將它化身為「證婚勝地」。我想也沒有想過,社會辛苦爭取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會變成拍婚紗照的影樓、宣誓和交換婚戒的佈景板,在紅磚之內,讓新郎新娘纏綿一番。唉,無錯,我們的確很努力地用一磚一瓦來修補景賢里,但原來有人想等它執靚之後,要它出來賣藝賺錢,做個青樓名妓。如果景賢里有靈魂,我相信它一定會覺得活着比死更難受!
這就是香港的「活化」和台灣的「保育」的分別。其實,這是人的質素的問題,並不是起了一個西九就可以改變得到。我們從來沒有甚麼本土的東西,被英國人殖民了百多年,回歸之後,日日夜夜擔驚受怕,怕失去這個自由那個權利,情感上又很抗拒被內地二次殖民。
就算台灣曾經是亞細亞的孤兒,但經過了幾代的政黨輪替,他們已找到了自我身份,也因為長久以來對自己歷史和文化的尊重和保護,有了立足點,就知道怎樣走未來的路。
可悲我們香港,因為恐共、所以戀英,結果兩頭不到岸。中環價值市場價值佔領主流,每一次的保育價值都要先和市場價值惡鬥幾個回合再作出妥協,菜園村和高鐵的較量,印象猶深,而舊政府總部西座又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我們的本土運動,也只是近幾年才漸漸成形。不過,唏噓之後,我倒期望我們的行騙長官,他的偏內(地)取向,能夠成為香港本土運動的最佳土壤,就像他每天的語言偽術,不也是每天都在告訴我們,普選原來真的很重要。(台灣行系列之一)
攝影:潘志恆
作者:陳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