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奇立異2:現場實雕 枕木起義

雕奇立異2:現場實雕 枕木起義

現在大家都專找3D電影來看了,對於同樣強調立體感、摸得到嗅得着的雕塑藝術,許多人還是認定自己看不懂。更多時候我們連講「雕塑」這兩個字都嫌太隆重,看到有個東西豎在一邊,不管它長得像偉人卡通還是條蟲,都習慣很概括地以「嚿嘢」來形容。
對,我知雕塑兩字很趕客,我們來講鰂魚涌公園最近多出來的幾嚿嘢。

記者:劉嘉蕙

攝影:陳永威、部份圖片由香港雕塑學會提供

鬥木齊參與

香港國際雕塑創作營2012最近在鰂魚涌公園舉行,如果這個名字聽起來太學術,說簡單一點,就是有些外國人專程飛來香港十多天,一人做一嚿嘢在這邊擺。
跟一般雕塑展不同的是,平日我們只會看到製成品,不知道東西如何來的;雕塑營的關鍵是現場實雕,16組本地及海外雕塑家從本月初開始於鰂魚涌駐紮,拿到材料後,以接近兩星期時間朝9晚5密密雕,趕在12月17日將完整作品展示。
這不是比賽,更貼切的形容是一場示範,整個創作從頭到尾開放人前,晨運客行到一半,可以去裝裝他們在搞甚麼、附近太古城區OL飯後散步,興之所至甚至可以參與鬥木,「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大眾知道雕塑是怎樣一回事,有哪些困難和巧妙之處,可以發問也可以參與。」香港雕塑學會副會長莫一新說。

港鐵捐出退役枕木作為雕塑素材。

香港無人睇雕塑?莫一新話連日來觀眾反應不知幾熱烈!

參展單位各展本領,有人搭出一個木工場!

鐵路枕木復活

類似活動,09年在西九出現過一次,反應不俗,事隔三年才有第二屆,莫一新說難得遇到適合條件,今年港鐵免費捐出150條退役鐵路枕木,解決了素材供應問題,「退役枕木一般會被送到堆填區,藉着雕塑活動它們可以得到新生命,相較一般做木雕的素材,鐵路枕木清一色是長條形、有深刻的風化痕迹,而且比較硬,對雕塑家來說是新挑戰。我留意到大家的處理方法很不同,有些會將長條形組裝成一件大作品、有些着意保留枕木原貌、也有將本來形態完全改變。面對同一種素材,大家有這麼多不同的想像,這也是我們想觀眾去思考的地方,希望大家抱開放態度親近每一件作品。」
雕塑營展期到明年2月,作品事後會由幾間大學接收,不過莫一新也慨歎,香港擺放雕塑的公共空間太少,不似歐洲國家,雕塑在街頭隨處可見,藝術與生活自然融入,「雕塑最需要是空間,而香港最缺少的就是空間。其實公園是適合擺放雕塑的地方,我知道政府將在添馬公園陸續加入更多雕塑,希望在規劃未來的公園時,除了涼亭、椅子等實用項目,也着重精神建設的元素,加入藝術。」

獨木木不如眾木木

今次參展作品目前還在趕工階段,採訪當日只有半製成品及模擬完成圖供大家想像。記者先後兩次到訪,見到枕木於短短幾天內由一條條變成「有啲嘢睇」,都不禁感到興奮。這些雕塑作品要傳遞的訊息,大家可能花幾分鐘就get到走人;不過製作過程由無到有的滿足感,就只有落手落腳才感受到。來看一眾參展單位對枕木及香港這個城市有甚麼想法。

繼續針灸

隨妻子定居香港的戴安明第二次參加香港國際雕塑展,這位捷克雕塑家08年就在天水圍策動過雕塑展,目前有超過100件個人作品遍佈全球城市。戴安明關心世界,過去15年,他以「針灸地球」為題,於地球對頂位豎立多組雕塑,象徵為地球針灸醫病,而今次展出的《八仙》自是他「醫療大計」的一部份,「上屆我做了《九龍》,今次《八仙》可視為一個延續。」跟戴安明聊雕塑,話題很容易被扯到八百丈遠,因為他關心的議題實在太多,早幾個月更飛返家鄉選總統!「藝術家為何不可以做總統?我代表捷克去勻全球各地,絕對有資格;我的理念,是恢復君主制,因為貴族治國最專業最有經驗。全球最發達的幾個國家都行帝制。」政治理念豈是輕輕幾句講得完,戴安明叫大家得閒上佢網頁了解吓。

《八仙》
戴安明 (Emil Adamec) / 捷克

雛型已快手完成,等上色。

預想圖

小龍拳風

在德國人托貝爾心目中,最能代表香港的象徵就是李小龍。他的作品乾脆就叫《李小龍》,可是上面沒有眼耳口鼻,只有一下重擊留下的拳印。「我喜歡用抽象的方式呈現概念,而海的對岸不是已經有一個李小龍的銅像嗎?這邊我想做個不一樣的。在我的國家,大家比較習慣抽象的表達,我看香港目前還是比較多形象化的東西,我想引發大家的思考。」香港人最熟悉的李小龍,原來還有另外的欣賞角度。
托貝爾不是首次參加藝術營,可是在香港參營的感覺對他而言還是嶄新的,「外國藝術營的地點通常無雷公咁遠,非常偏僻。香港這邊是城市,可以看到海、旁邊還有高樓大廈與公路,我覺得很有趣。晚上收工後還可以去shopping!」

《李小龍》
托貝爾(Tobel)/德國

維港那邊有李小龍個頭,這邊有李小龍拳頭。

預想圖

魯班鎖

走到楊子強的攤位,看見一條條枕木還是鋪在地上,距離展覽開幕還有幾天,未開工嗎?「我覺得枕木本來的形態就很美,所以我想以一個不破壞材料的方式去做我的雕塑。」他的構思,是把枕木砌成中國古代智力遊戲魯班鎖的形狀,魯班鎖是一種三軸組合的積木,以六根為一組的「六子聯芳」最為普遍;古代木匠訓練徒弟,就會給他一個魯班鎖拆解、學習製作榫頭。「來香港展覽,我想做個有中國傳統色彩的東西,所以想到魯班鎖的形狀;不料路人都以為這是我自創的,我想說,不是呀,這是在你們文化裏面已經有的啦!」雖以魯班鎖為形,他另外為作品取名《北極星》,「將枕木重新裝嵌,也代表重新整理歷史,讓過去的經驗指引我們未來的方向。」

《北極星》
楊子強/新加坡

預想圖

朽木結果

作為主場代表,本地雕塑家梁耀華將個人最signature的蘋果形象帶入今次創作。他將枕木豎高並排,做成屏風模樣,以「蘋」代替「屏」;枕木屏風中長出蘋果,代表藝途上果實纍纍,新生命不斷孕育。一向做開陶瓷的他自言今次被枕木考起,「材料比我想像中堅硬,單單開木已經爛了幾條鍊,訓練我隨機應變的能力。」

《蘋風》
梁耀華/ 香港

預想圖

船廠再現

參加國際雕塑營,香港代表龐愛冰表現的是一個「地頭蟲」角度。她留意到鰂魚涌及鄰近地區前身是造船廠,決定以枕木做一條大船,代表過往的歷史,船上載着高樓大廈,等如香港小小縮影。由造船廠變成大都會,簡潔而具體地呈現了香港發展。她早前去過內地長春參加類似雕塑營,「當地開放一個濕地公園給我們做雕塑,作品完成後在那邊永久擺放,始終內地地方大,但我也希望香港可以開放更多空間擺放公共藝術。」

《展.變》
龐愛冰/香港

預想圖

木換境移香港國際雕塑創作營2012

地點:鰂魚涌公園海濱
日期:即日至2013年2月1日
時間:6am-11pm

現場雕塑示範

日期:即日至12月17日
時間:10am-1pm及 2pm-5pm

香港雕塑學會

電話:6120 0523
網址: http://www.hksculptur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