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解力】
聽到朋友訴說一個故事。多年前,他出任一所小學校董,一位家長因為一筆很小額的費用投訴學校。家長找來議員、記者、甚至說要報警。校方認為沒錯,找律師抗辯。投訴期間的數個月,家長不願帶小孩上課,小孩的學業受到影響,最後校方為了小孩利益,決定不再辯解,希望和家長妥協,但是家長仍然繼續向不同部門投訴,最後問題不了了之,惟朋友一直為小孩沒有上學的事感到可惜。
學校推廣朋輩調解訓練
去年,朋友以教育學者的專家身份,應邀出席一次涉及家庭成員爭議的調解會議的預備會議,他只需提供專家意見,並非出任調解員,因此事前沒留意爭議雙方的背景。會議時才認出其中爭議一方就是數年前投訴學校的那位家長,而爭議另一方竟是他的兒子。
事後,他問那位家長還記得數年前投訴學校一事?他想家長知道當年他一直自以為是的處事態度,可能是今日他和兒子之間衝突的遠因。他兒子現在那種為爭取一己利益不肯讓步的堅定立場,不就是他從前的寫照。
如果當年在學校發生的爭議能以和解結束,對家長、小孩成長、學校、老師、及其他學生均有莫大裨益。澳洲和新西蘭的小學已將調解納入學校課程了。而香港目前不少中小學正開始推廣調解概念,且舉辦朋輩調解訓練計劃,向高小或高中生傳授調解方法和技巧,讓他們在校內為低年班同學提供調解服務,雖然是起步,但效果不錯。
撰文:香港調解聯盟副會長繆少群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逢周六刊
社會服務
◆匿名投訴恕不處理。一經投訴,本報保留刊登權利
◆報料熱線:29290000
◆社會服務熱線:29908288
◆蘋果日報慈善基金:29908688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傳真:37112468
◆網址: http://charity.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