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句「聖誕快落台」,真教人雀躍萬分,馬上想起「有好的開始就是成功了一半」那樣的古訓,就算不克組織北極鹿團隊趕到現場支持,也遙遙送上祝福。一個見效的政治運動,的確需要一針見血的口號開路,打響頭砲不但振奮人心,且令尾隨者有敵氣同讎的認同感,達標指日可待。順口溜並非純粹貪口爽,嬉皮士當年的「做愛,不要作戰」就是最佳示範,響應的男男女女放下刀槍高舉或大張性器,把一場遠東的不義之戰,轉移陣地搬到床上解決。下台期限定在耶穌基督他老人家的生日而不是十二月二十一,沒有高喊「末日前唔該你執包袱走人」,可見忍無可忍的巿民還是十分有良心,寧願冒着與狼同歸於盡的風險,都不吝多給他四天時間,直情算得上菩薩心腸。
通俗文化研究員會告訴你,這種諧謔的食字遊戲最具香港本土特色,神不知鬼不覺換上同音異義字,借助原有口語的力量渲洩貼身情緒。一般人對文字產生敏感,恐怕都拜電影界異想天開拼湊的片名所賜,可惜日玩夜玩,近年玩到疲態畢露,佳作買少見少,沒有料到多年的灌溉,卻在其他領域開花。「樂」變成「落」繼而延伸到政壇,種子肯定來自電影圈,那時我初到貴境,既唔識世界也唔識規矩,歲晚和片商通電話順便賣口乖祝人家聖誕快樂,遭對方厲聲截住:原來他們嫌「快樂」近似詛咒「快快落畫」,黃金檔期的應節佳片當然冀望盤滿缽滿,最好一口氣映到農曆大除夕接上賀歲片,烏鴉嘴口不擇言,萬一好嘅唔靈醜嘅靈,就認真大吉利巿。「聖誕快落台」更上一層樓,雖然實現機會渺茫,也熱切等待報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