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奇立異3:Life as a Sculptor 我過正常生活

雕奇立異3:Life as a Sculptor 我過正常生活

有調查說電視劇「恐同」,攣角十居其九折墮。要說傳媒塑造的刻板印象害死人,大概藝術家更甚,電視哪一個藝術家角色不是醉生夢死兼餓死老婆瘟臭屋?難怪香港地師奶聽到仔女要搞藝術如見鬼。王天仁是一位擅長卡板創作的雕塑家,自言每次自我介紹後,例牌得到一句「哦∼」然後好奇「咁你點揾食?」

王先生說,他有工作結婚供樓畀家用照顧家人,生活正常,多謝關心。

記者:劉嘉蕙 攝影:蔡家輝

別叫藝術太沉重

翻聽訪問錄音,王天仁向我道歉了三次。
事情是這樣的:我用電郵約訪問,他馬上答應了,就在約實時間地點的同時,突然他加多了一段字,大意是之前他跟敝集團接觸過,有陰影,希望今次不會再設一個圈套給他踩云云。
當下我的反應是,這個人要小心應付。坦白一點說,想點先?
我戰戰兢兢的摸上他工作室,想像他會嚴言厲色地佈下防線,不料他從開門一刻先對我說「唔好意思」,訪問中講了多次,臨走又補多句。
陰影的源頭是幾年前一次周刊訪問,他說他語氣持平,但報道出來變了個囂張青年;另一次經驗不關他本人,是一個火炭開放日的報道,標題寫成「窮鬼藝術家獲有錢婆贊助」之類,「好似藝術家一定窮,找到贊助是天大的恩賜。」許多藝術家訪問的故事線是這樣鋪的:某人醉心藝術,甘願放棄大好錢途,無奈缺少支援,結論是插政府不撐藝術……他不喜歡這種論調,「搞藝術不用呼天搶地,是個人興趣,想做就自己想辦法啦,應付不來就轉行囉,我很多師兄弟做的跟藝術無關,沒有所謂非藝術不可。調返轉我唔想政府幫,看西九,政府一搞過嚟就死。」
社會對藝術家有幻想,想像他們清高、不屑談錢,令王天仁啼笑皆非,入行十多年,他接過不少「捱義氣」電話,「我是不滿政府某些部門,次次打電話來說自己budget好tight,可否幫手,其實你tight咪唔好做呢樣嘢囉。你可唔可以入百貨公司同個售貨員講,我冇錢㗎,但係我想買呢件名牌?」
理想不能當卡碌,「以前有些商場,以為俾個位你擺嘢,是幫你宣傳;我會不厭其煩跟他們說,正確情況應該怎樣,artist fee要幾多,不是你俾空間我就大晒,好彩近年終於有改善。」
藝術家是他也是你和我,生活要自己負責,沒有比誰偉大或悲壯。

全人手製作的war dog軍人勳章。

與Lee在北京及武漢合作搞概念店,圖為武漢店,表現城市人日夜不同身份。

廢柴不廢

王天仁說愛藝術,像別人愛行街睇戲食飯一般普通。而他當上雕塑家,就像我做文員你做會計她做空姐一樣,沒有曲折動人的情節,中大藝術系畢業的他,選科時甚至不曾把藝術系排第一。
「我不是咬牙切齒要做藝術的,一開始只當是一個選擇。大學三年,頭兩年我都在球場,GPA 1.38,我也沒怎樣在意。」
開始做卡板雕塑,是大學三年級的事。臨近畢業,他覺得要「玩鋪勁」,剛好那時大學裝修,到處都是丟棄的卡板,他覺得夠Raw有型,又不用錢,懵懵懂懂撿了幾塊做隻大象,一玩成癮,畢業後跟朋友合租studio做更多創作,另一面在畫室有正職,今年7月才辭職專心做雕塑,「做卡板雕塑不太花錢,原材料在工業邨到處都是;也不礙地方,我組合雕塑的方式像砌模型,展覽完了拆一拆叠一叠,需要時再拿出來做材料。香港地方小,老實說你叫我做一大嚿嘢,擺完要收返,再俾好多錢找地方擺,我自己都過意不去。另一方面想,既然有這個限制,那也可以成為我的特色囉!你叫內地人做一個拆得的雕塑,他們大把地,才不會想這些。」
為廢物注入新生命,傳媒讚他環保,他說環保還是其次,他想傳遞的是一種卡板精神,「我寫過一本書叫朽木都可雕,想說的是,許多人家視為冇用的東西,只是他們想不到用途,而不是物件本身無能。所以你就算在公司俾人話廢柴,只係人哋唔識用你!」

時代廣場大型個展室內部。

其中一個signature作品wardog狗仔燈。

畢業前第一件卡板作品象兄弟,自此開展了卡板不歸路。

藝術是很自然

王天仁專做動物,自言「易入口」,也因而順利地吸引到品牌眼球,去年izzue找他做crossover、幾個月前時代廣場給他兩層空間做一個牧場,「甚麼人就做甚麼事吧,我喜歡跟大眾溝通,我的作品也是較親切大眾化,老實說擺入白雪雪四幅牆展覽我也不自在。商場show很辛苦,但讓我見到大家反應好直接的會爬上,我覺得這狀態是最自然的。很多人去畫廊,寧願先看caption不看作品,那些caption看完也不知發生甚麼事,為何視覺藝術不是先看作品呢?所以我喜歡做動物,不用看caption。」
他說藝術像電影,很多人想做王家衛,但市場不能只有王家衛,也要有王晶,而他不介意做王晶,「我想透過我,讓大家慢慢知道藝術家如何維生、雕塑可以如何理解,不是永垂不朽的才叫雕塑。」他做很多藝術教育工作,還上電視節目,上過《姊妹淘》「坐個靚女隔籬」介紹作品,也在《安樂蝸》展示家居及工作室,「藝術家如果沒有觀眾就沒有對象。現在你跟人說『睇藝術展覽』,人家會『嘩』一聲,我希望有一天大家看展覽像行街睇戲食飯,很自然的,就最理想。」

2011年火炭藝術工作室開放日。

今年聖誕首次發起慈善活動,這些名為「掛住愛Jingle Love」的禮物包,可以當聖誕卡送人,順便做善事。

雕塑家是正常人

而藝術家當然也不是怪物,更不用乞食,「跟人說我做雕塑,人家會話我揾唔到食、點解阿媽俾我讀藝術。其實香港人習慣以錢衡量事情,覺得揾到錢的才是職業,能夠理解揾錢生態的才是正當職業。」
「好多藝術家都有穩定而不錯的收入,上門教畫3、4百蚊一小時、如果有畫廊簽約,還會有月薪。當然前提是你要夠主動,世上沒有那麼多懷才不遇。」像他早前有藝術雜誌來訪問,他順口說自己「都識字㗎」,就得到一個專欄,有稿費。
他笑言自己34歲人,「返工娶老婆供樓照顧屋企,想生仔不過未有。我是上一代思想,會畀家用照顧屋企。」之前畫室正職,他做了十年,遇上商場展覽品牌活動,他也是榨盡晚上及周末完成,自言通頂都未試過,「做人要有交帶,創作和正職要平衡到,我不是認叻,之前我返10個鐘頭工,都可以搞咁多展覽,就看你如何分配和取捨。」

2012年上海靜安國際雕塑展作品《知魚之樂》。

2012 年Detour作品《靈蛇手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