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惡菌抗藥問題嚴重,公立醫院出動昂貴「重炮」抗生素的情況越見普遍。其中只有極少數抗生素可對付的碳青霉烯酶耐藥腸桿菌科細菌(CRE),如末日桿菌NDM-1,今年1至10月已有27宗個案,較去年全年19宗個案增逾四成,當中逾半數帶菌病人曾於內地入院。專家指,醫管局控制惡菌問題已達「樽頸」位置,需引入新技術預防感染。
末日惡菌NDM-1及簡稱KPC的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氏菌等,同屬CRE細菌家族。公院今年1至10月發現的27宗CRE個案中,末日惡菌佔12宗,與去年全年19宗CRE個案中只有3宗末日惡菌個案比較,情況明顯惡化。今年的CRE個案中,17人曾於內地入院,另有4人曾於泰國、台灣或緬甸入院。
醫管局總感染控制主任曾艾壯醫生表示,CRE只對極少數抗生素有反應,故其殺傷力較其他常見惡菌為高。絕大部份CRE個案由外地傳入,曾估計,由於全球CRE個案增加,本港出現相關病人的比率也相應上升,但為何以曾於內地入院的病人為主,則仍需研究。
控制病菌技術已達樽頸
此外,公院今年首10個月被驗出含多重耐藥性鮑氏不動桿菌(MDRA)的樣本比率達10.34%,遠高於去年全年的3.39%。今年第三季公院病人出現耐藥性金黃葡萄球菌(MRSA)敗血症的比率亦較第二季微升;接受監測的15間急症公院中,博愛醫院的MRSA敗血症比率最高,其次是仁濟醫院及東區醫院。
曾艾壯說,已與個別公院商討如何改善惡菌擴散,承認公院在控制惡菌上已達樽頸,重炮抗生素使用率也較以往增加,醫管局近年需引入如雙氧水霧化器的新技術,以防惡菌越來越惡。
鑑於外地近月出現新冠狀病毒個案,醫管局上月30日起,將所有不明原因肺炎的病人樣本,送衞生署化驗室進行快速測試,以確定是否感染新冠狀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