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談到《Global Trends 2030》報告對地緣政治及全球各國綜合國力的推斷,今天仔細看看報告對東亞局勢的評估。
《Global Trends 2030》的專家分析,從1995年開始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亞太主要國家包括日本、韓國、印度、澳洲的最大貿易夥伴,她跟區內國家的經貿聯繫比美國變得越來越深厚,估計未來10至15年這種經貿聯繫將會進一步加強,令她的實質影響力與日俱增。但同時,亞太區各國又把美國視為區內穩定的「保證人」(guarantor),力保以至強化跟美國的軍事與政治聯繫。在兩強拉扯下,亞太區在2030年會出現甚麼轉變和格局呢?
報告提出四個可能的情況:
(一)亞太局勢維持現狀。中國的崛起未能改變美國跟盟國在亞太區的政治軍事優勢,以美國為首的力量仍主導區內局勢,制衡中國及北韓的擴張,並令區域維持向外開放的情勢。
(二)美國由於經濟實力轉弱加上內部壓力令她轉持消極的外交姿勢,不願掂手亞洲事務,減少在區內的軍事政治資源。這樣下來亞太區將成群雄並起割據之局,中國固然實力稍佔優,但印度、日本等肯定不會坐以待斃,其他小國也有可能聯合抗拒外部壓力。到時候區內可能出現軍備以至核武競賽。
(三)中國走向民主化,令亞太區有機會循歐盟的融合方向發展。一方面加強合作,另一方面確保多元化聲音,而美國則持續成為區內的維穩力量。
(四)中國冒起成為區內王者,成功促使亞洲發展一套以她的價值與利益為基礎的秩序;美國的影響力則消除。整個區域成為內向及以中國為主軸的組織。
四個格局都有它的前提,有它的局限,撰寫報告的學者專家沒有斷言那一個情景的可能性較高,甚至有可能出現一種混合模式。不過,從目前的政經形勢發展來看,第三、四種可能性機會較低,前者預設中國走向政治民主及多元,偏偏過去十幾年的發展說明中國政府根本沒有這樣的打算。不管經濟怎樣飛升,一黨專政格局仍然牢不可破。至於中國獨霸亞洲,可能性也不大,因為美國未必願意把亞洲拱手相讓,印度、日本一新一舊大國也肯定會想方設法防止這樣的局面。
也就是說,維持現狀式群雄逐鹿的可能性最高,兩者的關鍵不取決於中國的崛起而取決於美國會否因內部政治壓力回到孤立主義的道路上。要知道當亞太區安全保護者(guarantor)需要付出大量人力物力,需要維持強大的遠程海、空作戰力量。假若美國政府與國會無法就預算案達成協議,令美國跳下財政懸崖,被迫大幅削減軍費開支,那將長遠減弱美國軍力,令她難以長期在海外派駐航母艦隊及海軍陸戰隊。沒有航母與靈活調動的軍力,美國還有甚麼力量在亞太區維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