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前日終於為監管保薦人建議發表諮詢總結,冇理會投行反對,堅持保薦人要為有問題的招股章程負上刑事責任,最高監禁三年及罰款70萬元。我樂見證監會行政總裁歐達禮回朝後,強硬整治新股的決心,但香港上市公司質素會否因而改善,我並不看好。
證監會公佈諮詢結果後,投行未有太大反彈。我最近與中環銀行家飯敍,知道原來外資投行準備見招拆招。其中一個方案就是把高風險的上市保薦人角色外判給二、三線的證券行,自己專注做賬簿管理人。一來保薦人顧問角色利錢有限,承銷工作才是新股上市最賺錢的生意。二來外判保薦人工作,可以避免有事要上身。
「國家機密」無從入手
證監會嚴打保薦人,最後可能只懲治到「人頭」保薦人,未必阻得了問題新股。再者,市場人士憂慮最大的監管威脅,並非保薦人沒有盡職審查的問題,而是近期涉及「國家機密」的中國高精密(591)、標準水務審計監管黑洞,就連證監會有心,亦無力解決。
港交所兩年前,開始承認由內地會計師為H股及紅籌核數,打開了審計監管黑洞的潘朵拉盒子,大量中資股自此利用內地審計師。即使審計行屬四大會計師行,也只是香港的姊妹公司,底稿由中國分公司保管。內地空有國際會計準則,沒有國際級的專業人才把關,再加上監管、執法都是由財政部與中國證監把持。萬一上市公司出事,香港證監會根本鞭長莫及。
內地財政部當年借香港金融市場充滿不靠攏內地便會被邊緣化的危機感,落實CEPA其中一項協議,推動內地會計師行從事H股的審計工作,聲言在對等原則下,本港會計師日後可向內地上市的香港公司,按照香港會計準則做審計。但內地股市多年從未開放,所謂對等原則,純粹是哄騙香港單邊開放,自動繳出管轄權的藉口。
中方無意與國際接軌
偏偏香港政府及港交所(388)為求生意,樂於迎合國情。由兩位資深銀行家合著的《Red Capitalism》便曾警告,兩年前香港承認內地審計報告的舉措,表面上令H股到港上市成本更低,避免香港被上海搶去金融中心的地位。實際上,中國會計師成本平很多,外國投資者難以信賴其質素。此乃香港「內地化」、自我矮化成內地地方城市的重要轉捩點。
我之前提到,美國證監會及上市公司會計監管委員會近年想到四大會計師行分支覆核出事民企的賬目,也被中方處處刁難。抱着大國崛起心態的中國,顯然無心與國際接軌,懶理美方的申訴。
港府最近放風,關注到證監會無力追查中國會計師行的情況,正與內地部門溝通,希望可以釐清「國家機密」的定義及範圍,以及香港監管機構索取底稿的空間。聲大夾惡的美國也要晒冷,以強硬控告多家核數師作回應。我很好奇,港府有甚麼籌碼與內地部門周旋。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 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