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提示手錶 恢復患手功能

感知提示手錶 恢復患手功能

【本報訊】因中風、大腦麻痹致半身偏癱的病人,因手部活動較差而往往忽略其功能,甚至棄用患手。理工大學全球首次研發「感知提示手錶」,透過震動、發聲及發光功能,每5至10分鐘提示病人要多用患手。三項初步研究指病人佩戴手錶後,手部活動幅度及活動量大增,有助恢復手部功能。
該校08年起研發此手錶,經訊號提醒病人日常要多用患手,或按職業治療師指示作康復訓練,手錶藏感應器及記憶體,可記載患手活動量及幅度。負責研發的理大康復治療科學系副教授方乃權指,傳統康復治療會教病人用布紮實「好手」,逼他們用患手生活,但對病人日常不便,並增加跌倒風險。手錶使用簡單又便宜,病人可於家居使用,毋須經常到醫院。

個別公院讓病人試用

其中一項研究邀請兩間公院共40名中風病人參與,當中一半人用該手錶、另一半人用無提示的手錶,持續3周、每日戴3小時。評估指使用有提示手錶的病人,患手在3周內平均郁動共2,400次,比無提示的病人平均郁動1,700次多逾四成。手錶成本價以千元計算,已在美國及中國獲發明專利,該校將再評估手錶使用期長短的成效,手錶暫未推出市場,只有個別公院為病人試用。
中風組織「新健社」主席劉劍雄,04年中風右身癱瘓,他試用手錶後右手有改善。他說:「人有惰性,唔想郁隻患手,長時間肌肉關節就繃緊,右手緊到打唔開。用咗手錶後,右手活動明顯靈活咗。」韓太現年12歲的兒子,3年前因手術致缺血性中風,左手癱瘓,3年康復治療也無大改善,拇指無法「掂到」尾指。兒子試用手錶兩周後明顯改善活動能力,左手就可拿杯飲水,並可成功點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