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we are reading:<br>How Much is Enough? - 余大千

What we are reading:
How Much is Enough? - 余大千

港府最近就標準工時進行諮詢,這看在經濟學大師凱恩斯的眼裏,一定感到很奇怪,因為他曾預言,社會越富裕,工時自然會越來越少,根本毋須政府干預。奈何現實世界從來比經濟學設想的殘酷。
英國政治經濟學者Robert Skidelsky以權威巨著《凱恩斯傳》而聞名,其兒子Edward則是哲學家,今次父子聯手合著的《How Much is Enough?》,選擇了一個發人心省的題目,試圖為後金融海嘯年代的資本主義,找一條可持續的出路。
作者既是研究凱恩斯的權威,所以全書以凱恩斯1930年發表的一篇文章開始。這篇題為「我們孫兒的經濟可能性(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提到科技的進步令生產力大幅提升,人們即使減少工作的時間,也足夠滿足生活所需。
他當時大膽預言,100年後,亦即在2030年,富裕國家的大部份人,每周只需工作15小時,便可足夠生活,屆時休閒的時間將超過勞動的時間,同時經濟學關注的問題大致解決,經濟學家可以解甲歸田,不再有指點江山的軍師角色,其用處與牙醫無異。
歷史軌迹往往不如人願,一周15工時的夢想,極有可能是妄想,不是說社會沒有進步,富裕國家的物質水平,其實比1930年時好上4至5倍,但每周工時卻跟不上,只下跌五分之一。
貧富懸殊的地方工時較長,是可以理解的,但弔詭的是,越高薪者工時也越長,意味就算不愁溫飽,依然要為口奔馳,經濟學的解釋是,不工作的代價大太了,「秒秒鐘幾十萬上落」、「執輸行頭慘過敗家」,當累積財富變成目標,人也就容易迷失。

越高薪者 工時竟越長

無論人性是否貪得無厭,起碼資本主義鼓勵及縱容這種心態,令其衝破了傳統美德及宗教的約束。經濟學奠基人物之一Alfred Marshall曾估計500鎊年薪,對一個思想成熟的人已足夠,著名作家Virginia Woolf亦同意這年薪加一間房間,已能令一個作家知足。不過,現在到街頭訪問一下,卻發現大家認為沒有兩三百萬港元年薪也不會感到快樂。
作者認為,當一個國家已屆富裕水平,仍繼續以經濟增長為追求的目標,國民為提升競爭力而營營役役,將白白錯過了人生種種美好事物。作者看重休閒(Leisure)的價值,這是不用以金錢去鼓勵的活動,是令人樂在其中、沉醉其中的活動,有點像莊子所說的無用之用。
究竟如何提升整個社會的閒暇水平?作者建議引進累進消費稅,使人減少消費,以致可減少工作來賺錢花費,同時,也不應容許廣告開支扣稅,以免廣告刺激購買慾。
一周15工時是否烏托邦?可能人言人殊,視乎人是否懂得善用自己的時間,若果都用在上facebook、看電視、撩事鬥非,那作者可能想得太美了。我認為,作者的原意,是希望找出一條更以人為本的資本主義道路,讓更多人能分享市場經濟的好處,而非任其奴役,而一個縱容貪念去運行的經濟制度,是有自毀傾向的。

余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