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香港諸色人種雲集,但南亞人士想融入社會卻充滿障礙。巴基斯坦裔的簡浩名在港土生土長,家族早於1912年移居至此,植根三代人,甘願放棄巴籍,申領特區護照時卻屢遭留難。入境處以他「沒有近親是中國人」為由,拒絕接納其入籍申請。「我家族喺香港一百年,點解我唔可以拎特區護照?」
記者:袁樂婷 麥志榮
現年50歲的簡浩名,大伯和父親於1912年和1915年先後來港。他在港出生、讀書,在港從商,說得一口流利廣東話。數年前他買雷曼迷債「蝕入肉」,與很多苦主聯手爭取賠償。他一直自覺是香港一分子,直到兩次申領特區護照均被拒,才驚覺現實不如想像中理想。
融樂會指政府種族歧視
他指家族在港扎根百年,入境處只拋下一句「沒有近親是中國人」,便拒絕其入籍申請,沒有考慮他符合長居中國及有正當理由這兩條件,「對我同我家族好唔公平」。未有中國籍,在港生活的他認為政治權利受損,「想參選立法會都唔得」。
簡浩名說回歸前從不覺得被歧視,回歸後卻明顯感到差別待遇,且是由政府帶頭,「以前好多印巴裔警察,家得番一個,仲要俾政府大肆宣傳,好似破天荒咁」。他擔心香港漸漸不再接納少數族裔人士,將來甚至將下一代「踢走」。
融樂會總幹事王惠芬稱,少數族裔人士在港落地生根,新生一代視香港為家。不少人甘願放棄本國國籍,希望入籍中國,成為百分百香港人。入境處卻諸多留難,「係赤裸裸嘅種族歧視」。她質疑入境處雙重標準,「司馬文、盛智文都冇中國血統,點解佢哋又拎到?」
立法會議員毛孟靜於昨日會議上口頭質詢保安局局長黎棟國,要求解釋少數族裔人士申請入籍時屢遭留難是否涉及歧視。黎堅稱入境處一視同仁,按既定準則審批,是否有中國籍親屬僅為其中一個因素。當局回歸至今接獲15,500宗入籍申請,其中12,600宗獲批,包括少數族裔人士,但無統計申請失敗的原因。申請人不滿意審批結果可要求覆檢。